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宗岗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细致的修订、评点,刊出了“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人们多称之为毛本《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其他《三国演义》版本便逐渐泯灭,从此,《三国演义》遂以毛本为定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就是毛本《三国演义》。本来历史早巳为毛本作了结论,广大读者也早已为毛本作了鉴定,然而,近世以来,毛宗岗及其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又遇到有些人的非议:说什么毛宗岗的修订本又使原作中的反动观点得到了加强;毛宗岗是“反动的封建正统主义者”、“平反的陋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是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的需要”等等,不一而足。果真如此吗?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2.
校勘《三国演义》,首先遇到的是底本问题。《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有明嘉靖本(以下简称明本)和清毛宗岗批改本(以下简称毛本)。明本和毛本的优劣,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家都认为,毛本一出,“一切旧本乃不复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成了以后三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一直延续到现在。毛本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流传?我们的看法是,明本是现存《三国演义》最早的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基本肯定《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前提下,从主题歌词和艺术处理方面探讨其缺点和不足,认为毛本《三国》之卷首词不宜作主题歌,它与《三国》精神不合谐,也非罗贯中之意;艺术上缺乏创造性,战争场面恢宏有余而精细不够,谋略表现缺乏应有的渲染和必要的夸张。  相似文献   

4.
陈鹏录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4):58-60,64
《封神演义》在创作过程中对《三国演义》有所模仿、借鉴,这主要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套用、细节描写的移植、某些语言的化用、人物形象的模仿。但《封神演义》的模仿、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和呆板的移植,作者在模仿的同时有很多创新之处,主要有:能按照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来筛选、组织材料;能塑造真实而独具个性的人物;继承并发展了《三国演义》中某些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5.
《隋唐志传》大量抄袭、模仿《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一)大段抄袭原文,仅对相关人名、地名等稍作改动;(二)袭取《三国演义》某些情节片断,穿插于小说中:(三)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模仿。《隋唐志传》这种抄袭、模仿《三国演义》编撰成书的写作方式,虽导致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低下,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解放,即摆脱史官“实录”原则的约束,促成其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三国演义》(尤其是毛本)是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信”之类的封建王道人伦为主旨的。对此,笔者总不敢苟同。其原因在于:该书对于“忠、孝、仁、义、礼、信”这“六德”,最终都是否定的;其精心编织的表面上的“宣扬”,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躯壳;剥去这一躯壳,《三国演义》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智”这一实质性的内核。笔者认为:对“智”的追求、崇尚和表现是该书的重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民尚智、崇智的美德.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创作的。由题目可知,《三国演义》不像正史那样真实,它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与汉代辞赋之间有着某些重要关联。第一,两者的文化精髓相通,即都为"大一统"思想文化,且这一文化对两者成为文学经典起了重要作用;第二,《三国演义》恰当而成功地点缀了部分汉代辞赋,属妙笔生辉、锦上添花之笔。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宇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4.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5.
顾杨 《现代语文》2007,(12):45-47
在《三国演义》第八回、第九回所描写的"连环计"故事中,貂蝉作为一个智勇双全而深明大义的女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当她在书中的第十九回再次出现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劝说吕布放弃谋士良计的平庸妇人。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是前后矛盾的。那么,蔚为壮观的《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在人物塑造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基于嘉靖本《演义》和毛本《演义》中貂蝉形象的对比,可知这一矛盾形成于毛宗岗对嘉靖本的修改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时,“小浣熊”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三国人物卡”附在“小浣熊”干吃面包装袋里。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常聚在一起议论影片中谁比谁厉害,或者拿着卡片炫耀某人的“攻击力”如何。可以说,电视的播放和人物卡的收集已经激起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又是模糊和片面的,这种模糊和片面往往导致某些认识上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萌生了讲一节《三国演义》导读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中长篇小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19.
从美学的角度谈《三国演义》并不自霍雨佳同志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始。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文章,一般都局限在艺术美的范畴内,如讲《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美、抒情写景美、语言文字美等。《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一书则跳出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圈子,对《三国演义》的美学作了全新的开拓。首先,该书一破过去的所谓《三国演义》宣扬的封建道德无美的陈说,认为《三国演义》里有两种道德: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着眼于维持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