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有俊 《甘肃教育》2008,(18):10-11
音乐是一门艺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可看出,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音乐也慢慢被大众所接受,逐渐成为学科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他的话从侧面说明了音乐课堂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既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快乐,又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既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我认为,不妨从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  相似文献   

3.
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音乐面前都能有所感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课程的行为。一段精彩的导入,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导入方法不外乎直接导入、复习导入、谈话导入和讲故事等“万用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音乐课可以更多地针对“音乐”的特点来进行导入,而我们的音乐课似乎正在遗忘这一点。1.旋律导入法旋律是歌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古今中外,有…  相似文献   

5.
1 .音乐教育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音乐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音乐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呢 ?因为音乐本身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特性。音乐能够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给人以精神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也就是说 ,音乐和教育以恰当的方式结合所产生的力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净化心灵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音乐教育正是运用音乐所营造的艺术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象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是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如何引导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群 《教师》2010,(21):36-36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有机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培养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来思考并探讨这一问题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将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获得启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音乐——素质功能的价值趋向   音乐的社会化功能在人们千百年的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已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总结,我们可以从各个时代先哲、名家的思想言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中找到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它也就因而美化。”   孔子非常重视音…  相似文献   

9.
关于音乐的美以及对人的教育和熏陶,古今中外曾有过许多论述。我国古代著作《论语》中,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典型描绘;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说: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音乐家李斯特也谈到:音  相似文献   

10.
<正>给孩子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多一份欣赏和鼓励,都是孩子实现希望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灵,那是敏感的音乐家的心灵。心灵中紧绷着心弦,您若能触动它们,就会发出很有魅力的音乐。"我们要做个能够触动孩子心灵的人,要有爱心:爱孩子、爱事业,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早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音乐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哲学家柏拉图在音乐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柏拉图是在超感觉的“理念”世界中寻求音乐的美,认为它来源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课堂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扩大想象的空间;可以陶冶人师生的心灵,使师生获得美的感受、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育手法在高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13,(10):17-18
之一:童年不能没有音乐乐曲,这人类感情的语言,传达给儿童心灵的不只是世间的美,它还向人们展现人的伟大和尊严。孩子在欣赏音乐的时刻感到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孩子的心灵,那是敏感的音乐家的心灵。心灵中紧绷着心弦,您若能触动它们,就会发出很有魅力的音乐,这里不仅指音乐这个词的引申涵义,而且也指这个词的直接涵义。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和童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音乐,从它诞生的原始时代开始,就对社会、对人产生着作用;音乐,从它诞生的时代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它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社会、对人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冼星海先生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促进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朱群 《教师》2010,(18)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相似文献   

18.
名人名言     
<正>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变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她)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歌咏言”。说明歌词是一种与歌唱相依存的音乐文学艺术。人们说:歌曲是“精神的火花”、“时代的战鼓”,作为歌曲的语言基础之歌词,就必须,也只能与音乐相结合,抒发一种个体的或群体的或通过个体而表现群体的情志,直接诉诸心灵,引起共鸣,发挥其抒情言志的功能,起到娱乐、审美、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压抑、因惑、寂寞、疲倦、甚至失望,当代青年学生的心态是令人担扰的,语文教学尽管不是心理学,但有可能从感觉枯萎的世界中挽救学生的感性生活,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社会进步是人类的追求的结晶,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作用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指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古代人们把美育主要局限于音乐美术,古希腊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亚里斯多德认为,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产生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作用,“仿佛受到了一种净化”,中国古代的孔子认为正人君子的培养在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