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有口皆碑,已成定论。将茅盾与鲁迅、郭沫若齐名,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面旗帜”,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探究茅盾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时,往往将他一九二七——一九二九年视为“倒退”,所据的理由是,茅盾当时强调“革命文艺”的“第一要务”,是“在这小资产阶级群众中植立了脚跟”。而且其时创作的《蚀》三部曲、短篇集《野蔷薇》等,也专以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尤其是此类青年中的女性为描写的对象。对此,我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2.
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生活.著名作家茅盾说:"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必须注重对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中运用得最普遍的当然是自然环境即景物描写.我们平常写景,主要是从单一的视觉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这就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往往显得单调,难以全面深刻地感受景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农民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茅盾小说中农村题材描写的得与失。不妨先作一纵向考察。 (一)且从“摸索而碰壁”①谈起。在茅盾最早的小说《蚀》三部曲所展示的大革命时期的巨幅画卷之中,便出现了农民的身影。如《动摇》就描写了农民们建立农会、抗租抗税,“肩着梭标”开进城镇以及斗争路入混乱、自戕的真实图景。如果说这还只是“采英拾贝”的背景式描写的话,那么《泥泞》(1929.4)这篇写于日本的小说,则是茅盾真正专写农村的作品;如果说《动摇》中的农民形象已带上了一些“阴影”,那么在《泥泞》中这种“阴影”又就有了扩大。清一色的落后不堪的农民形象使茅盾自己也意识到这“失败”②了。由此,也给他添加了“不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小说月报》从1920年1月起新辟小说新潮栏,茅盾是该专栏的编辑.他一边对《小说月报》实行改革,一边精力充沛地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倾力扶植写实文学.不过茅盾在这个时期还有一方面的活动鲜为人知,这就是他积极撰文对妇女问题发表意见,并译文介绍外国妇女运动的情况.笔者认为,要理解作家茅盾,必须从多个视点地去看,包括了解还未成为作家的沈雁冰.近年来,茅盾早期有关妇女问题的一些文章被发现,这就给我们的茅盾研究扩大视野提供了材料.虽然这是支流,但只要是流在作家茅盾的研究中就不应该被忽视.遗憾的是现在我还没有能力来论述“茅盾的妇女解放论”,因为,在对茅盾有关妇  相似文献   

5.
《穷人》(五年制语文十册6课、六年制十二册8课)颇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而善良的渔家妇女形象。文章始终以桑娜的贫困为“圆心”,以描写她的心理活动为主线,通过凝重的气氛、曲折的情节、质朴的语言,使桑娜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面,读来真切感人,催人沮下.一、凝重的气氛《穷人》中的环境描写和气氛烘托,犹如冰冷的“寒气”,透人胸背,与桑娜外在的“静”有机相融,对表现桑娜内心的“动”起到了相应的反衬作用。  相似文献   

6.
茅盾笔下的吴老太爷和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都作为地主阶级的形象出现在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中。并且两位作家不谋而合地都写到了老太爷之死。而他们对老太爷之死的描写,却显示出观察世界的艺术视角的差异。只要我们细读《子夜》和《家》中对老太爷之死的两段描写,就会发现两位作家对这两个同属于一个阶级的人物的描写有着不同的重心。茅盾更多地把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小说在心理描写,尤其在女性的心理描写方面是出色的.哈代能够“深刻地洞察人性的秘密深处.他的主人公们是具有复杂的内部生活的人,哈代极端了解他们的精神活动,并把这种内部生活展开在我们面前.”哈代对苔丝的心理描写就是极其出色的.他深刻地洞察并揭示了苔丝“复杂的内部生活”,真实而令人信服地描写了苔丝  相似文献   

8.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人们的言行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性格支配下进行的.离开了言行,就失去了认识人,了解人的主要根据.这就是记叙文常常用大量的篇幅写人的行动和语言的重要原因.那么,怎样来写好人物的言行呢?行动描写,首先要有所选择,要注意典型性.茅盾说:"既然人物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我们可从他作品中纷繁复杂的心理描写中窥见到一幕幕人生灵魂深处感情与道德剧烈搏斗的活剧。茅盾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特色,从早期到成熟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他的心理描写不仅手法多样,而且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11.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时,都力争表达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人看了、听了印象深刻。有时,同一个意思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小音乐家扬科》)和“田野里,小虫在啾啾地叫;果园里,麻雀在叽叽喳喳地闹”。这两句虽然都是一个意思,但是表达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将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读来给人印象深刻。这种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的方法,就是“拟人”修辞格。  相似文献   

12.
通过肖像描写—即通过对人物容貌、姿态、风度、表情以及服饰等外部持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文艺作品中,作家往往注意到人物性格和人物肖像相辅相成的一面,并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一个人的肖像并不一定与他的人品性格相符。通过肖像与性格的强烈反差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大批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既体现了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女性丑恶的一面,通过对女性丑恶面的反映更加突现了女性美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她们勇敢机智地同恶势力做斗争,各方面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4.
怎样全面地正确地研究茅盾,对他一生的伟大业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对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应排上正确的位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过去对茅盾研究和评价,有很不公正的地方。 例如,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严重白色恐怖之下,被迫逃亡日本,后来即失去党的组织关系。有些“左”的人物,对此多所非议;甚至对他真实地描写大革命的《三部曲》,也横加非难,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态度。 近年又有一种偏见,认为茅盾的作品,尽是政治说教、缺乏艺术性。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文学史上,茅盾不单是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有名的散文家。他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写下了不少的散文。同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的写作相比较,他的抒情散文虽然不多,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是散文百花园中的珍品。本文不想对茅盾的抒情散文作全面性的评述,只想谈谈他的抒情散文中的象征性描写及其象征意义。对于茅盾抒情散文的象征性描写的发展状况,丁尔纲同志在《茅盾散文的艺术特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个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的小说家.研究者对他笔下的“时代女性”群像的研究,巳成为茅盾研究的热门,但对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霜叶》)中的张婉卿等的研究,比起《蚀》、《虹》、《子夜》等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来,婉小姐不免有点受到冷落了.这使我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杨贵妃,尽管作者对她的美不是完全赞美的,但由于她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于是白居易不仅写出了杨贵妃的美已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境地,而且将她和唐明皇的爱情写得生死不渝,以至真挚到“在天愿作比翼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其柔软的一面,当他拒绝你时,千万不要死打滥缠,而要善于观察,从细微之处着手,找准对方关心的事情,消除其抗拒心理,这样才能顺利地与其交往.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多病的童年给苏童带来了独特的想象空间.他在创作中运用内心深处真切的情感来反映世界.他的关于精神残缺及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的描写,反映了不为人关注的另一个社会侧面;他独特的女性视角、松弛的写作状态使女性形象自然而生动.  相似文献   

20.
“文学即人学”高尔基曾经这么说过.即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典型的形象.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在实际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须再加说明.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靡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任务罢了.这样,人在作品中、就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作家对人本身并无兴趣,他的笔下在描画着人,但心目中所想的,所注意的,却是所谓“整体现实”,那么这个人又怎么成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真正个性的人呢?而且所谓“融化现实”,这又是何等空洞,何等抽象的一个概念!假使一个作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映整体现实,既使他是从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创作的,那么,为了使他的人物能够适合这一原则,他就只能使他的人物成为他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