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扩展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展,近年来出现了日益突出的“知识失业”现象。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多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知识失业”问题。本文从介绍印度的高等教育情况入手,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的扩展及其“知识失业”成因,探讨印度采取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缓解“知识失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知识失业”现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深化的必然产物。该现象在我国当前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包括毕业生供过于求、不合理的个人预期、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等因素。要解决“知识失业”问题,依赖于对扩招规模的控制、个人预期水平的提高、社会公平环境的创造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经理人员获取了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具有鲜明的“事实”控制特性,其个人利益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得到了强有力的突出。我国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国有产权主体虚置、委托-代理链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对、政府部门的行政约束和市场化发展不均衡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深化的必然产物。该现象在我国当前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其中包括毕业生供过于求、不合理的个人预期、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等因素。要解决“知识失业”问题,依赖于对扩招规模的控制、个人预期水平的提高、社会公平环境的创造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国企公司制改革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企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公司制运作过程中,还没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约束监督机制,致使经营者有充分的条件去实施“内部人控制”。因此,解决“内部人控制”现象还得从其根本原因入手,即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健全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后,我国出现了“知识失业”现象,目前的“知识失业”从本质上讲属于结构性失业。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本身的原因,又有学生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用“教育过度”来解释当前的“知识失业”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视了这种过度是一种结构性过度。解决“知识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进行教育结构调整,其核心是面向市场调整教育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目前教育结构调整应主要考虑政府政策导向、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克服教育惯性影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并不存在。相反,民办高校则存在着“外部人控制”问题。“外部人控制“的最大后果是民办高校董事会弱化。要完善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必须明晰教育产权机制,明确界定民办高校的性质,培养董事的责任意识;优化董事会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征地的过程中,存在着“内部人控制”和部分政府行为失范。通过加强对土地征用过程的监督,严格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并通过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有效地避免农村征地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政府行为失范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经理人员获取了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 人控制具有鲜明的“事实”控制特性,其个人利益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得到了强有力的突出。 我国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国有产权主体虚置、委托——代理链各主体的权利 和义务不相对称、政府部门的行政约束和市场化发展不均衡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对 策。  相似文献   

10.
朱玉莲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实际状况主要是因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政府对企业行政干预,政府代理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政府拥有企业经理人的任免权。这使得“官本位”取向严重,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国企内部不相匹配,内部机制缺乏等。这一诱因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现象。“结构规范化+中国特色化”的模式消除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为构建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作者提出了如下的建议:1.由直属全国…  相似文献   

11.
知识失业问题在近些年日益突出,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我们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形成知识失业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以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的基于两个部门(职业技术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宏观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微观上高等教育的学科设定以及办学规模要及时地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调整,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国际经验看,当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通常会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市场需求减少、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解决“知识失业”,应从改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就业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野下的文科知识失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日趋严峻,而大学生知识失业现象在文科中更加突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运用该理论可以更清晰地分析我国文科大学生知识失业现状和紧迫性,提出加强文科专业壁垒以增强文科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大幅上升,并一举成为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也导致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知识失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自学考试受知识失业的影响较大。从知识失业的大背景出发,探寻并论证自学考试的改革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科建设面临就业难问题,随着扩招和"双选"就业机制的深入,这一问题越来越凸显,随之而来的就是知识失业现象。在实现大众化教育以后,文科生就业形势与理工科相比要严重得多,知识失业现象也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构筑文科专业壁垒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文科大学生的教育质量。文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对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16.
知识性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目前,我国知识性失业正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成了我国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探寻知识性失业的原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劳动力供求、教育供需、就业观念、制度性因素等四个方面探讨知识性失业的原因,然后针对知识性失业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他们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突显。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很多受教育从事了与自己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他们的教育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受教育的经济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我国是否发生了过度教育?本由此对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工人的收入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大学生知识失业现象日益严重。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分析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知识失业造成的障碍,为缓解大学生知识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Secondary education in Swaziland has rapidly expanded in the decade or so since independence. Alongside this achievement has been a growing apprehension that the modern sector's capacity to generate employment is not commensurate with the rising number of educated young people leaving secondary school. The emergence of a ‘school leaver problem’ as disenchanted educated youngsters remained unemployed was therefore seen as a real possibility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970s. Such considerations formed the backcloth to tracer surveys conducted in 1979 which investigated the post-school experience of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who left school in the period 1973–1977.Some aspects of these surveys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covers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 leavers in finding out about jobs and training, waiting time for jobs, and estimates of unemployment. The occupations entered by school leavers are then assessed in relation to demand projections for educated manpower.These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school leavers from school to work are embryonic and for a large minority of leavers family and other influentiaal contac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qualifications in securing a job. For Form 3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some credence may be given to the popular impression that unemployment is worsening but Form 5 High School leavers are experiencing little difficulty as yet in finding work. More tentatively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marginal additions to the skilled labour force stemming from school leavers are not modifying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in line with recent manpower proj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