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经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出丁家城煤矿上下2组煤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及理论破坏形态预计。并且通过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研究分析了上下2组煤开采后覆岩破坏规律、顶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及覆岩沉降规律,得出导水裂隙带最大值。相似模拟实验中观测1、3层煤开采后的覆岩破坏高度,得到模拟导水裂隙带高度,再与理论值对比,综合分析分组上行开采覆岩破坏与运动规律,并确定了1煤、2煤上行开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了显式拉格朗日差分软件FLAC3D进行覆岩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主要研究综放开采条件下,浅埋煤层顶部覆岩的变形破坏规律,利用FLAC3D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石圪台矿典型工作面开采后1-2煤顶板覆岩沉降规律、应力特征和塑性破坏特征,并确定了煤层顶板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陕北浅埋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规律,本文采用F-RFPA2D软件对煤矿某工作面煤层覆岩破坏进行数值分析,得出浅埋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特点。研究还表明覆岩在破坏过程中通过充填离层空间实现对导水裂缝高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UDEC数值模拟及井下打仰上孔测漏水量方法对山东某矿3上207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计算,进而对比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走向长壁开采各煤层浅部工作面开采时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及冒落带、裂隙带分布特征,首先对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岩层移动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运用应力判别法对采场上覆岩进行区划,最终对覆岩冒落带、裂隙带的范围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赵家坝煤矿9#煤层上行开采对7#煤层影响等问题,通过现场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结合实验室数值分析及相似模拟,并结合现场探测,确定覆岩的采动影响范围、岩层移动角、“三带”的划分、7#煤层破坏程度等;通过数值模拟9#煤层覆岩的变形破坏形态,模拟7#煤层走向和倾斜的下沉曲线,模拟采动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确定7#层及其底板的破坏程度,验证上行开采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厚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的分级细化标准、径流、补给、排泄条件及水稳定性、薄基岩风化软弱岩层的岩石属性、工程变异特征和薄基岩浅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移动演化规律与关键调控技术,揭示了薄基岩浅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移动的新特点与控水开采机理;首次系统地提出了采用采动裂隙疏放煤系砂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和底含水;煤水分流的设计新理念;加大开采高度,护-让结合的软弱顶板调控新技术;物探精细化探测,地质弱面预先加固的防治突水溃砂控水开采关键技术和安全防范措施,实现了安全开采,回收原设计防水煤柱128.9万吨,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8.
龚轩 《科技风》2012,(10):8+13
为明确高强度综采中至坚硬覆岩裂缝带在发育过程当中的一般性规律,本文以某煤矿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工作面实际开采地质条件,借助包括现场实地测量以及相似材料模拟处理在内的两种技术手段对高强度综采背景下中至坚硬覆岩一次综放采全厚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参数予以了确定,在结合裂缝带发育高度参数实际观测资料的前提之下,对作用于高强度综采中至坚硬覆岩裂缝带在发育过程当中的一般性规律的经验公式加以了详细分析与说明.本文同样证实了该经验公式能够作用于类似地质条件及综采条件下覆岩开采状态破坏高度参数的预计,进而为矿井井下综采工作面保水采煤作业措施的确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高强度综采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分析、高强度综采工作面实测结果分析、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结果分析以及高强度综采中至坚硬覆岩裂缝带发育规律分析这几个方面入手,围绕以上方法与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9.
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特定开采条件下覆岩破坏发育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煤层采厚进行敏感分析。通过现场实测,获取基础数据,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计算,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采厚的变化对煤层发育规律的影响,进行煤厚的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四川省华蓥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龙门峡南矿+623m回风巷在施工中,揭露被黄色泥沙和夹杂物密集充填的溶蚀导水裂隙破碎带,采用高压水射流冲洗技术先对溶蚀导水裂隙破碎带进行弱强介质清洗,再采用帷幕注浆技术对溶蚀导水裂隙破碎带进行封堵,有效保证封堵材料的固结体积和质量,彻底解决了煤矿井下含弱强地层介质溶蚀导水裂隙破碎带采用直接注浆无法治理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有效消除了煤矿井下长兴岩溶水害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库下开采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与采厚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大平矿水库下已经回采的三个工作面的覆岩破坏观测结果,分别总结出每个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与开采煤层厚度的关系.最终得出三个工作面的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与采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在对比分析矿井钻探、物探与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杨庄煤矿5煤层顶板砂岩发生的突水特征,得到:两带发育高度、砂岩含水层富水性、煤层覆岩结构、矿压显现规律与褶皱构造5种因素为杨庄矿5煤顶板砂岩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利用以上因素可以对待开采工作面砂岩突水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危险区域圈定。  相似文献   

13.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复杂的的成分影响,且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精确的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对保水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地方更是重要。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矿井的自身条件,选择相对比较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预测,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掌握了水帘洞煤矿特厚高瓦斯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状态和发展高度。结合3801综放工作面高位钻孔抽采测试效果,确定了高抽巷的布置最佳位置为冒落带上限范围与裂隙带的下限范围内。研究为综放开采煤层瓦斯抽排钻孔位置和瓦斯抽排巷道位置的优化布置提供理论和现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近水体下采煤,应用三维仿真技术,提出了模拟煤层采出后覆岩破坏、裂隙发育、地表下沉以及水渗流场变化的三维动画模拟模型,在特殊开采的煤矿防治水领域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该论文研究内容如付诸现实应用,将对煤矿实现安全高效生产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冀中能源天泰煤业具体生产实际,进行了上行开采技术条件分析,应用理论分析以及UDEC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15号煤层上覆岩层和工作面回采后顶板破坏区域进行研究,得出15号煤层上覆岩层的冒落带高度为11~14m,裂隙带高度40~50m,上部的8、9号煤层位于上行开采15号煤层产生的弯曲下沉带内,矿井进行上行开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充水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王石凹煤矿的主要水害为采空区水和顶板水;矿井主要的充水通道为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及封闭不良钻孔;影响矿井涌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地质构造及采空区积水。研究成果对煤矿防治水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运用粒子群优化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利用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克服了神经网络容易收敛到局部最小值,以及收敛速度慢的缺点。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实例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更快地收敛于最优解,且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法的由来矿井抽取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一项最重要的治本措施,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开采强度的加大,对治理瓦斯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瓦斯的来源、抽放与采掘的时间配合、抽放工艺手段,矿井抽取瓦斯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本煤层抽取瓦斯、邻近煤层抽取瓦斯;本文向读者介绍的是笔者近两年在井下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上邻近层抽取瓦斯的一种新方法——导入法。笔者认为,该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使用价值。二、导入法的理论基础 1.矿压显现后的裂隙联通。在煤层群中,当首先开采某一煤层时,由于开采后造成的矿压显现、老顶垮落,采空区上方的岩层一般都将产生移动。根据破断的程度,采场上覆岩层可分为冒落带、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在冒落带中,破裂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裂隙带是指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其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比较小。开采后的上覆岩层移动曲  相似文献   

20.
余华婷  秦续峰  李云昊  杨荣艳 《科技风》2023,(27):74-77+129
由于深部煤层开采覆岩地质构造及其破断规律复杂,对于地表沉陷的规律研究及精准预测较为困难,凭借单一的模拟方式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以某矿西三采区702综采工作面为工程实例,通过建立物理相似材料模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深部开采后地表沉陷进行预测分析与对比印证,研究了深部开采覆岩和地表移动的机理与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面推进初期,沉陷显现不明显,但沉陷速率呈增加趋势。当工作面推进至900m时,沉陷开始呈现盆地走势。随着推进距离增大,沉降量最大值增大且最大值点不断前移,沉陷程度加深且范围逐渐扩大,产生的盆地现象发生前移。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