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提出了以下与曹邺,曹唐诗歌用韵研究不同的观点:“阮,月”与“旱,产,Xian,薛,屑”均属山摄,而不是分属臻,山两摄;“昆仑”与“仑”应为魂部字,而不是谆部字;二曹用韵与《广韵》同用独用例不同的近体诗,不止四首;曹唐诗歌没有用江摄字,而曹邺却用了江摄字,二曹极少用耕韵字,他们的近体诗没有庚耕清同用的,曹唐的诗歌出现了东钟同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韩偓诗韵研究--五代诗韵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五代音系,诗文的研究成为重要的实际语言材料.本文通过分析排比得出:韩偓的古体诗用韵与<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出现同一摄内不同等地、开合口韵字的通押;出现不同摄韵字的通押.韩偓的近体诗出现庚耕清青同用、寒桓删山同用.还出现不同摄的韵字通押现象.此外韩偓诗歌用韵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入声韵用例较少;出现四声换韵的例子;存在着四声混押的情况;养、漾合用.  相似文献   

3.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4):28-32,53
陈孚近体诗、古体诗的用韵,其近体诗分为18部,与“平水韵”大致相同,只是合并了“平水韵”的若干韵部。古体诗分24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11部,入声韵6部。与宋词通用的18部有别,主要体现在阳声韵臻摄、山摄仍分立韵部,入声韵的不同韵尾未混用。陈孚诗歌用韵反映出元代台州语音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保留古音较多。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系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975首近体诗韵字的系联,我们归纳出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系统28部,其中阴声韵13部,阳声韵15部:其用韵与《广韵》独用同用例基本一致,某些出韵、借韵现象可能反映了唐五代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5.
大体阳唐一部,江一部。平去入分押。全浊上声“杖”字与去声相押1例:《五9·龟毛》叶“杖放当丧”(“放”为漾韵,“当丧”宕韵)。十三、曾摄共9例:登独用2 ;证独用1;蒸证同用1;入声职独用1,德独用2 ,职德同用2。蒸登一部。平入分押。本摄与梗摄通押3次见下文。又曾摄蒸韵与臻摄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卢纶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其诗歌久负盛名,是研究中唐语音的重要语料。卢诗用韵,近体诗、古体诗均可分28个韵部,大多数诗歌用韵严整,其中东钟、庚青等部与《广韵》有所不同,但也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且出韵较少,换韵自由,韵脚字亦不避重复。  相似文献   

7.
论辘轳格     
辘轳格是晚唐郑谷等人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用韵格式。其用韵规则是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不能将“虞”“鱼”、“寒”“删”等视作是相通的韵部。辘轳格是诗人们为了拓宽用韵渠道辛勤探索的结果,与进退格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丘濬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16部.主要押平声韵,但平仄通押、仄声互押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偶有韵字重复和出韵.有些韵部与王力先生的研究有所不同.文章对丘濬近体诗的一些韵脚字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北宋中晚期文学家晁补之的古、近体诗的用韵情况,归纳梳理韵部的分合,讨论各部特殊韵例、韵字,概括其用韵特点。其近体诗较少出韵;古体诗用韵则比较自由,入声韵尾-p、-t、-k的区别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北宋河南籍诗人贺铸的诗的用韵作了系统的考察,古体诗归纳为20部,其中舒声韵13部,入声韵7部;近体诗只有舒声韵,共14部。近体诗颇多“借韵”和“出韵”,说明其诗的用韵打破了官韵的限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语音现象,对宋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陈陶诗歌用韵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考查,共系联归纳出其近体诗用韵16韵部.分析考察后发现,陈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同用、独用的规则,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同时也验证了王力先生所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近来学术界对《二十四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发生争论,或曰明人怀悦作,或曰元人虞集撰,或坚持传统说法唐司空图著。我们考察、分析《诗品》24则的用韵,其中22则合乎《广韵》的“同用”押韵规定,另2则超出“同用”而通押(即真文通韵、支脂之微通韵)。《诗品》中2则通押,与初唐、晚唐、虞集的诗韵比例为:真文是1:25:1:0;支脂之微是1:50:10:0。此外,《诗品》24则韵脚分布《切韵》东、冬、钟、阳、唐等23个韵部,司空图《狂题十八首》18则韵脚也分布《切韵》阳、唐、登、庚、清等20个韵部。凡此种种表明,《诗品》的用韵特点与唐诗、司空图诗相合,而与虞集诗的用韵大相径庭。因此,《二十四诗品》世传司空图所撰,在用韵上亦可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阴铿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重要代表诗人,现存诗歌34首.其诗歌所用韵字,可归纳为18个韵部,与周祖模先生对齐梁陈时期诗文的韵部归类基本吻合,其韵部分类跟《切韵》的分韵已很接近.用韵严谨,一般是偶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所押全都是平声韵,没有出韵现象,其中“同用”和“独用”情况也与《广韵》所注基本相合.其诗歌用韵情况较之同时期的何逊诗歌,更接近隋唐近体格律诗的用韵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齐梁陈时期特有的语音发展面貌,对这一时期的语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人王昌龄诗作久负盛名,是研究盛唐语音的重要语料。王诗用韵,近体诗可分21个韵部,古体诗可分32个韵部。大多诗歌用韵规整,合于《广韵》。支脂之微、萧宵肴分别合为一个韵部。而且出韵较少,偶有换韵,亦有韵字不避重复及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在《六书音韵表》中提出“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分用说”(简称“支脂之三分”)。他写道: “五支六脂七之三韵,自唐人功令同用,鲜有知其当分者矣。今试取《诗经韵表》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观之,其分用乃截然。且自三百篇外,几群经有韵之文,及楚骚诸子秦汉六朝词章所用,皆分别谨严,随举一章数句,无不可证。……三部自唐以前分别最严,盖如真文之与庚,青与侵,稍知韵理者皆知其不合用也。自唐初功令不察,支脂之同用,佳皆同用,灰咍同用,而古之划为三部,始湮没不传,迄今千一百余年,言韵者莫有见及此者矣。”(见《六书音韵表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皖南文人的诗文用韵具有古体诗和韵文在初唐同用、独用的基础上有所合并,近体诗严守功令,少数出韵现象反映了时音的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宋祁近体诗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对北宋中期诗人宋祁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祁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八组进行。  相似文献   

19.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对南宋诗人叶适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叶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七组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北宋蒙书<十七史蒙求>的用韵特色反映了11世纪江淮方言的"止遇摄合韵、前后鼻尾相混、入声塞尾弱化为-"等重要时音特点,这些特点在同时代同地域其他诗人的作品里都能得到验证.<十七史蒙求>江摄入声字所独有的-u尾二合元音读法,则填补了语音史上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