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如何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氛闱,激发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体验学习与参与的快乐,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其中体验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  相似文献   

5.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建梅 《甘肃教育》2014,(16):72-72
正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言行。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组织教材,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德育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牢牢确立学生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8.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含有政治、历史、地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增强了道德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在教学中,创设开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置身活动情境,经历体验感悟;再现学习情境,深化道德知行。优化品德课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是课程的基础,真实的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与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一、制订真目标,让出发点和归宿统帅灵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魂",教学目标是一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真实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创新理念已提出多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力图把这一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近几年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本文对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社会性知识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进行知识性教学,而忽略或缺失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德教学就会不知不觉地变成科学课、社会课.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了解各种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让品德课堂演绎出浓浓的"品德味"呢?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构建  相似文献   

15.
吴功林 《广西教育》2014,(1):119-120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侧重认知而忽视实践体验和情感渗透,常常导致教学空洞苍白,缺乏实效。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展体验学习,促成感悟内化。“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将其列为应予重视的四种学习方式之首(见课标“实施建议”(五))。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更好地了解现代的多样化世界,去感觉它的精彩,同时学得有趣、深刻,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重点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良好公民,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学科。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情境教学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从课堂导入到情境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具体运用,最后提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