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歌,除表现草原儿女对家乡的深情外,更全面的是表现了广大蒙古族同胞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眷眷深情。今天,强调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和高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经典歌曲。  相似文献   

2.
草原歌曲《我的根在草原》:歌词标题直抒胸意,歌词正文简洁纯朴、亲切感人,把鲜明的民族风格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强烈地反映出了时代精神,使人对草原之情之爱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3.
李娟 《职大学报》2012,(5):57-59
《草原夜色美》这首歌词表现了最美的草原夜色,词和曲相得益彰,充满梦幻又真实自然,使人一听就再也忘不掉。  相似文献   

4.
《这片草原》虽是一首小旗歌,但却大气磅礴,通过歌词信息独特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彰显了炽烈的草原情怀,镌刻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曲草原的颂歌。  相似文献   

5.
《鼓浪屿之波》歌词琅琅上口,朴实无华,既透着绵绵的情思,也充满内在的力量,很真切地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希望亲人团结、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6.
李娟 《职大学报》2012,(4):46-48
《我从草原来》一歌,景、情、志三者浑然一体,一是词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二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情感来源于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花日的口述,读者从歌词中仿佛看到了她在畅谈,在追忆,在感叹,所以该词以场景的真实为生命,以追随歌者为构思,致使景、情、志自然相融。  相似文献   

7.
欧文静 《职大学报》2013,(2):52-54,82
《敖包相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首经典情歌。时隔60年,一首《敖包再相会》像一股清爽的草原风,续写了传统情歌的新传奇。《敖包相会》歌词相对简单、纯朴,感情青涩、含蓄。《敖包再相会》歌词细腻、对仗工整、感情浓烈。两首情歌共同咏唱着美丽的、永恒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职大学报》2012,(3):3
本刊发动的"优秀歌词赏析征文"活动正逐步展开,武汉、通化、潍坊和包头均有稿件发到编辑部。本期刊出6篇文章,各校有意突出本地特色。身在内蒙的王茂元社长和周秉高主编赏析了蒙古族的两首经典歌词———《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草  相似文献   

9.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2,(2):11-13,30
《临江仙》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历史上没有是非成败。这样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杨慎的《临江仙》只是对自己过去坚持原则坚持正义行为的一种忏悔乃至背叛,绝对不是什么"天下第一词"!更不要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对它进行评论了!因此,请不要再对《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词大唱赞歌。  相似文献   

10.
李娟 《职大学报》2014,(6):48-50
歌词充分发挥了草原文化特有的符号,将细节放大,运用合理的结构和生动的词语诠释出蒙古人对草原母亲的依恋,对草原生命的礼赞。  相似文献   

11.
歌词《十五的月亮》抒发了戍边战士怀念妻子,赞美妻子的奉献精神,唱出了夫妻间的相互思念和理解,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人称的选择;触景生情,托物咏怀;由"小我"展现"大我";通过人称的转换,带动了时空的转换、场景的转换;语言等诸方面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一篇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小说,其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确定了全篇抒情的基调;作品运用"手记体"形式的第一人"我"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涓生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闷和悔恨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融铸着作者的爱憎,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13.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比的长篇小说《草原蚁丘》被《今日美国》描述为"将为世人铭记。这幅社会变迁的图景挟裹着预言般的力量,击打我们的心灵。"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自我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文化殖民对西非的影响。东西两种文化间的从属/支配关系内化为受殖者的自我意识,他们物化穷人,自我憎恨,自我否定,进而在此意识形态作用之下进...  相似文献   

14.
李静 《职大学报》2013,(1):62-64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深情地唱出了对教师的赞美与歌颂,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种优美特质的形成,与歌词创作中运用了纯熟的叙述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歌词在和乐前后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在和乐之前属于文学范畴,在和乐之后属于音乐范畴。同时,在审美介质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文字介质转变成了声音介质。这一转变,使歌词在歌曲中从审美方式上来看,居于从属地位,而从内涵意蕴方面来看,又处于主导地位。歌词在歌曲中这一功能的矛盾性,要求歌词在语言上,一方面要重视声音元素,提高声音元素的表现功能,一方面在语义上要深入浅出,努力做到不隔无间。  相似文献   

16.
《职大学报》2012,(2):14-14
2011年6月,歌词创作界名家乔羽老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近年来新歌创作的数量不少,但许多歌曲的质量不高。我们缺少那种一听就让人感到振奋,并且能够流传的歌曲。"他呼吁大家多写高质量的好歌。一首优秀歌曲能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一是音乐因素,二是文学因素。乔羽老先生作为歌词作者,这里主要是指歌词创作。而要想写出好的歌词,首先是作者深入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17.
重章叠唱是《诗经》和现代通俗歌词中广泛运用的复沓艺术形式,但它并非源自于《诗经》,在《诗经》之前的原始宗教咒语和民间歌谣中就已有这种艺术形式,但这也不是它的源头,它的最初形态可追溯到语言产生之初的原始人的劳动呼声。  相似文献   

18.
新的一年     
碗碗 《阅读》2023,(Z5):32-33
<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旧的一年已然过去,2023年正向我们悄然走来。“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让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厚厚的冬雪,忘却过去的烦忧,奔向美好的明天。一起欣赏《新的一年》这首甜美、动听又充满力量的歌曲吧,伴着明澈的歌声,踏上全新的旅程!小挑战:欣赏歌曲,并参考歌词大意,将歌词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19.
阎肃同志1964年创作的歌词《红梅赞》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强信念,所以一经传播,便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敢问路在何方》一歌,形象地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朝着改革开放既定目标奋勇挺进时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歌词《小河淌水》表现了阿妹触景生情,望月怀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充满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理想的憧憬。其情之真之纯之痴之美,令人感动。歌词感情饱满,短而精粹,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初听乍看似觉寻常,仔细品尝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