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双膝挂杠悬垂引体向上练习目的:双膝挂杠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体重,主要适用于练习初期练习者发展上肢力量,对于那些尚不能完全负担自己体重的练习者很有效,并且有利于他们初步建立完成引体向上的自信心。练习方法:练习者双手正握一条横杠,两膝弯曲挂在另一条横杠上。练习时,双臂用力拉引使身体向上升至最高处后放下,连续重复同样动作练习,10~15次为1组(见图1)。  相似文献   

2.
一、引体向上的作用引体向上,简称引体,指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自身体重向上做功的垂吊练习。主要测试学生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以及臂力和腰腹力量,在完成一个完整的引体向上的过程中需要众多背部骨骼肌和上肢骨骼肌的共同参与做功,是一项多关节复合动作练习,是较好的锻炼上肢的方法,是所有发展背部骨骼肌肌力和肌耐力的练习方式中参与肌肉最多、运动模式最复杂、发展背部骨骼肌的肌力和肌耐力最有效的练习方式,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的方法,是中考和高中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考试选择项目之一,也是衡量中字生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和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3.
引体向上是中学各年级每学年“锻炼标准”男生测试的项目,有些地方还将引体向上作为中考男生考试内容之一。由于引体向上涉及到人数多,练习器材相应较少的问题,发展和提高引体向上的成绩存在一定难度,为此,笔者以参加高考测试的亲身经历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何提高引体向上的训练方法,供参考。 一、用力方法 引体向上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中告诉我们:“双手正握杠呈悬垂后,用力屈臂上拉,引体至下颏过杠。引体时,不可借助蹬腿和摆动的力量。”如果单从这一小段文字来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刚入学的初中低年级…  相似文献   

4.
<正>以引体向上技术动作为核心,分析引体向上动作过程和肌肉用力顺序,结合学生完不成动作的现象,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肌肉力量练习、单杠兴趣练习、同伴助力和负重练习,从而稳步提高学生引体向上的练习次数。一、引体向上的动作肌肉用力顺序首先分析引体向上的动作过程。学生双脚跳起后,双手空中正手抓杠大拇指扣  相似文献   

5.
李健 《体育教学》2022,(3):32-36
引体向上动作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力量耐力、协调性、爆发力有较好的价值,通过引体向上动作的练习,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但学生掌握和运用引体向上动作进行身体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存在恐惧心理。本文从结构性、连续性、系统性的视角梳理儿童青少年引体向上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策略,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引体向上动作的教学与训练手段,供体育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引体向上是2013年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男生新增项目之一,它需要学生有一定握力、上肢肌肉力量、耐力及肩带力量,对学生的上肢力量素质要求较高。但只要学生掌握了引体向上的技巧技能并加上刻苦的训练,就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成绩,现对引体向上的训练方法作如下简述。一、动作技术引体向上是受试者跳起两手正握单杠,略比肩宽,两脚离地,两臂自然伸直下垂。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将身体往上拉起(身体不能有附加动作),  相似文献   

7.
肩肘倒立是技巧运动平衡类动作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可以发展学生的腹背、肩带、手臂等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定向和控制能力,但是倒立动作对身体姿态要求较高,练习时学生易产生恐惧和厌倦心理。针对肩肘倒立动作内容的层次性,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巧妙设计,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肩肘倒立是技巧运动平衡类动作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可以发展学生的腹背、肩带、手臂等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定向和控制能力,但是倒立动作对身体姿态要求较高,练习时学生易产生恐惧和厌倦心理.针对肩肘倒立动作内容的层次性,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巧妙设计,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引体向上项目是练习者双手正握单杠悬垂于地面之上,由静止开始,利用上肢及背部等肌肉的收缩力量,克服自身体重,向上引体并使下颌超过单杠横面上沿,并重复多次的拉伸练习项目。该项目是甘肃省中考体育测试中男生的必考项目之一,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男生必测的项目。引体向上主要测试上肢、背部等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是自身力量克服自身体重的悬垂力量练习,对发展上肢悬垂力量、肩带力量和握力等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单杠引体向上和双杠臂屈伸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力量类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两个动作技术简单、易学、安全,且锻炼效果显著,引体向上主要锻炼背阔肌、肱二头肌以及前臂各肌群,臂屈伸则主要锻炼胸大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它们正好是两组相互对抗的肌肉练习。经常进行这两个动作的锻练才能较全面地发展上肢和躯干上部的肌肉力量,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正是由于这两个动作技术简单,所以在进行教学和学生自己锻炼的过程中,又容易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采取以下的一些手段,如改变握  相似文献   

11.
引体向上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以及臂力和腰腹力量。在完成一个完整的引体向上的过程中需要背部骨骼肌和上肢骨骼肌的共同参与做功,是一项多关节复合动作练习,是较好的锻炼上肢的方法,是所有发展背部骨骼肌肌力和肌耐力的练习方式中参与肌肉最多、运动模式最复杂、发展背部骨骼肌的肌力和肌耐力最有效的练习方式之一,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的方法,是中考和高中体育会考的考试选择项目之一,是衡量男性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和项目之一,是消防员日常训练内容,也是消防学子必考的项目。本文主要介绍日常引体向上常用的“十种”辅助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引体向上是体育中考男生三项内容之一,所以引体向上成绩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成绩。由于引体向上是全员性项目,学生多、练习面广、专门力量的练习器材又少(如杠铃、哑铃、橡皮带等),所以想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力量练习与组织是非常困难的。为此,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向大家推荐几种提高引体向上成绩的简易练习法。一、退让练习法引体向上是较简单的力量性项目,如果力量较差的学生想克服自身重力去完成任务是比较困难的,然而退让练习法对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非常有效。1上凳帮助法练习方法:找一合适凳子,放在单杠下面,使练习者握…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单杠引体向上技术,增强力量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针对不同体能的学生,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法学法,例如:在教师讲解示范以后,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完整动作练习;而对上肢和腰背肌力量较差,且身体又比较胖的同学,则采取如下过渡手段,降低动作难度:1.同伴托其腿给以助力;2.用中等高度单杠稍加蹬地练习;3.借助身体摆动引体。这样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获,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单杠引体向上…  相似文献   

14.
要想提高发球质量,还应注重手臂力量的训练,提高手臂的爆发力。上期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实的东西,因此,要加强训练O一般来说,做些引体向上、俯卧撑和跳绳等,对于发展手臂力量是有好处的。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体向上动作技术简析引体向上是以自身力量克服身体重量的悬垂力量练习,属于体操项目中攀爬类,由躯干和双臂完成。参与的肌肉主要有:前臂肌群、肱二头肌、三角肌、斜方肌、胸大肌、胸小肌、大圆肌、小圆肌、背阔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等。引体向上能有效提高双臂、肩关节和腰腹部肌肉力量,增强体质,塑造体型,预防椎间盘突出等。受试者面向单杠,跳起(或借助辅助)  相似文献   

16.
<正>引体向上是克服自身重量的一种力量练习方法和能力,它所表现出的力量是相对力量,相对力量强的人一般动作灵活,控制自身的能力强。引体向上动作简单,但锻炼价值高,通过练习,能够增强人的上肢肌肉力量、悬垂和攀爬能力,在生活中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17.
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都属于发展身体局部肌肉的锻炼手段(引体向上发展上肢、肩部、背部和胸部肌肉,仰卧起坐发展腹部肌肉),简便易行,锻炼时间也很好掌握,在学校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引体向上(男生)引体向上是发展相对力量的练习.  相似文献   

18.
引体向上是《标准》测试中上肢力量唯一测试项目,绝大多数男生不能完成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引体向上成为男生的"软肋"和"短板"。本研究采用化整为零练习法,研制能够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和实效的引体向上练习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旨为提高学生上肢力量素质提供借鉴与参考。结果显示,通过化整为零练习方法干预,提高练习效率,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引体向上成绩。  相似文献   

19.
孟雷 《中华武术》2022,(4):14-16
引体向上是一种可以锻炼上肢力量的运动,也是目前很多地区的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之一,可以有效衡量学生的上肢力量水平。初中生在练习引体向上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以免伤害到身体,从而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就目前初中引体向上教学中存在教学枯燥等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初中生引体向上的技术以及教学策略,以提高引体向上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单杠引体向上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力量型素质测验的重要考核内容,它在《北京市初中毕业生升学实行考试体育的通知》中被定为选测项目之一。通过引体向上的练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背阔肌、肱二头肌以及前臂各肌群的力量。动作简单、练习安全,而且锻炼效果显著,但是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容易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采用以下手段,可使教师的教学更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