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体育通过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活跃了课外体育活动。但从目前高校体育发展来看,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很淡薄,锻炼习惯尚未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与体育文化素质较差,健康状况不佳。因此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培养体育意识过程中,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同时要发挥体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和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发的、有利于体育意识养成的体育氛围。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俱乐部--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世坤 《体育科技》2004,25(3):80-81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乃至整个社会体育的发展.为了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朝着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发展社会体育的方向进行改革.而高校俱乐部的开展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顺利接轨.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选项课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使各学科都有明显的变化,同时也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走访与座谈法,重新审视高校体育实施选项课以来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其目的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高年级建立体育俱乐部的设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实施与管理办法,认为在高校高年级中体育具乐部是必要和可行的,俱乐部的建立可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行为,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树立现代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服务。建立高校高年级学生实行体育学分制,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任。据不完全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落实,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都实现了优化,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高校能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高校体育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构建了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即提出取消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安排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并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的传授,既抓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又注重健身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掌握健身锻炼方法、培养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军  尚志强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4):42-43,48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自我锻炼的能力,对其将来的学习、工作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在校生与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大学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接轨,也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所以,必须把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使其培养的对象在大学毕业以后,仍然能够成为终身锻炼。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较差,高校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向大学生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与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它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与提高,也是督促学生进行自觉锻炼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是终身体育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体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我锻炼能力,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保障。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学生锻炼能力提高了,在校时,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  相似文献   

11.
王建强 《体育世界》2008,(10):78-79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而长期以来,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体育教育体系,着重点放在了传授运动技术上,忽视了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建立以健身锻炼为主的健身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修订,再一次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可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之一。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涛 《体育世界》2010,(9):78-79
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教育正面临着挑战。高校教育也是向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给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体育教学强调大学生形成自我锻炼意识,自觉锻炼身体,培养终生体育能力。本文阐述了学生自觉锻炼意识的重要性,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觉锻炼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入,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及生命的重要意义,逐渐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体育走向市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向市场的高校体育解决了人们进行锻炼但体育场馆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重大问题。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场馆和设备走向市场,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走向市场,以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培训活动,是高校体育走向市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肖斌 《灌篮》2021,(3):92-92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健康开始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不仅属于国家战略,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仅能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锻炼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重理论、轻实践,这不仅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也不符合时代进步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使新一代青年人的体魄得到良好锻炼。鉴于此,本文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具有较完善的场地、器材条件,场馆的开放也较长,能较好地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学校体育安排比较合理,学生对体育锻炼有较好的认知。存在的问题是体育与健康内容和形式单一,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不完善,学生课余锻炼时间较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树立起终身运动的观念。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结合,能够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保证学生体育品质的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是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就目前高校体育的教学效果来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仍然有提升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对高效体育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周天 《灌篮》2021,(3):42-42,4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户外拓展训练,不仅能够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此是新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和拓展。本文以高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户外拓展训练的内涵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阐述了将其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基于户外训练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入的衔接点,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几点措施,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