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注当下图书出版业的人都知道,目前许多新闻热点类图书,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在市场上大面积地铺开,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十几天,中国工人出版社的<世纪袭击>和中国时事出版社的<9·11美国恐怖大袭击>就见诸市场.  相似文献   

2.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0,(45):10-10
十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让美国官员和政治制度开始面临一次次信任危机的考验·2001年9·11袭击事件.让美国和世界都因此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3.
美国面对的是一个超出预计的穆斯林新世界。伊斯兰教党派和宗教力量一天天壮大,经历过"阿拉伯之春"的民众更愿意走上街头表达意愿。于是,敏感的宗教问题、政治煽动加上对美国的怨恨,汇集了成一股洪流"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整整11年了,但美国人的心灵创伤并未愈合。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的遇袭身亡,是往伤口上新洒的一把盐。袭击就发生在"9·11"11周年的纪念日。这是自1979年美国驻阿富汗特使阿道夫·杜布斯在遭绑架后不幸身亡  相似文献   

4.
美国反恐怖战争与新闻传播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来袭击。10月7日,美英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由此揭开了这场被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称之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9·11”带给美国人的悲痛含有悲壮色彩,新奥尔良堤坝在飓风袭击下的崩溃和随之而来的无政府式混乱,把布什政府从华丽的政治说辞中拽回到现实  相似文献   

6.
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之后,布什政府提出了许多颇受争议的新思路和政策来指导美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其中受到最大争议的是美国“先发制人”的对付恐怖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在9·11 事件发生之后不久,美国就发布了一份20人左右的基地恐怖嫌疑人的通缉名单。但在9·11 事件发生3 周年后,仍有多名恐怖分子逍遥法外。 1. 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沙特人 “基地”组织的创立者,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其他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事件的幕后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以来,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新危机问题逐渐显现。2001年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欧洲疯牛病;2003年中国“非典”;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墨西哥甲型H1Nl病毒;2011年日本海啸,  相似文献   

9.
《纽约时报》9·11事件"讣闻报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亚平  龙潭 《新闻记者》2004,80(6):45-46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3000多个生命瞬间消逝,这一悲剧给美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袭击发生后第4天,《纽约时报》即推出了名为《悲恸的群像》的讣闻专题来纪念9·11事件遇难者,作为一个系列报道,这个专题每天刊载,一直持续到2001年的11月30日。直至9·11  相似文献   

10.
惊天动地的"9·11"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案,不仅使傲视世界的美国遭受了心惊胆颤的重击,而且使世界其他国家和政府也笼罩在恐怖活动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11.
是非 《北京档案》2001,(12):7-9
发生在人类迈入新世纪第一年的"9·11"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事件,对美国来说,绝对是脸上无光的事情.它对美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精神方面的瞬间打击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影响是难以估计的.美国人陷入了难以驱散的恐怖之中,美国经济出现了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美国和其主要盟国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恐怖战争.美国总统布什曾表示,"这是美国的一个教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确暴露了美国政府和其他工作部门管理上的许多漏洞.本文所叙述的美国最大的情报站在恐怖袭击中遭受重创和摩根斯坦利死里逃生,或许会对当今社会从事记忆保存--档案工作的人们有所警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仗着他们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违背联合国宪章,袭击一个弱小国家南斯拉夫联盟,但它们没有想到,数十天的狂轰滥炸不能使之就范,却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义愤。于是它们就像输急了的赌徒,越来越丧失理智,直到悍然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炸死我3名记者,炸伤20多名外交人员,激起了全世界的抗议浪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对我国使馆的袭击,在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同时,也使世人看清了它们所标榜的新闻自由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3.
“四条腿走路”——美国9.11事件报道纪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反应 2001年9月11日晚9时许,《羊城晚报》总编辑潘伟文获知美国部分地区遭恐怖分子袭击消息后,立刻要求国际部编辑返回编辑部待命。10分钟之内,住在市区不同地点的编辑们,纷纷赶往编辑部。  相似文献   

14.
海伦&#183;福斯特&#183;斯诺,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洛沃,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八十九岁。1931年8月海伦&#183;斯诺从西雅图搭“林肯总统号”邮轮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秘书,邂逅埃德加&#183;斯诺,并于1932年末结为伉俪。1933年春,斯诺夫妇来到北平安家,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其间,他们支持“一二&#183;九”学生运动,很多青年学生常到他们家聚会和议论时政,曾多次帮助进步人士避难。1936年埃德加&#183;斯诺访问陕北回来,  相似文献   

15.
名刊要览     
伦敦遭袭9·11事件后,伦敦肯定会成为恐怖袭击的又一目标,因为它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而且在反恐等议题上一直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但伦敦7·7袭击事件,无论是恐怖分子实施过程还是结果,都无法和“基地”精心酝酿发动的历次恐怖袭击相比,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视为一次失败的行动,显示了恐怖分子步入强弩之末的颓势。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影响零售业复苏速度 香港零售业与旅游业—向唇齿相依,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后,出国旅游的人数减少,使复苏中的香港零售业再受打击。为此零售商应该时刻保持对市场的警觉性,但长远来说则应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其实影响香港零售业的直接外围因素,主要来自内地、东南亚(包括台湾)及日本,而欧、美等国家的影响力则较为次要。美国向阿富汗开战,对香港零售业的直接影响不大,而且美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其基本经济因素依然强劲。  相似文献   

17.
陈波 《北京档案》2002,(2):44-45
日前落幕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一本名为<本·拉登秘密档案>(法文原名为<以本·拉登之名>,以下简称<档案>)的新著在中东问题纪实文学书籍的排行榜中独占鳌头.值得一提的是,<档案>一书完稿于"9·11事件"数月之前,而其作者已在书中预言,当美国致力于研究反导弹防御系统时,恐怖分子很可能采取传统的方式袭击美国本土.在<档案>中文版问世之际,该书作者、法国恐怖主义国际观察站和当代威胁研究中心主任罗朗贾卡应邀来到中国青年报驻巴黎记者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袁枫 《视听纵横》2002,(1):36-37
收看过9&;#183;11袭击事件电视直播的人都会被现场的场面所震撼,那飞机撞击大楼时的轰响,冲天的火光和世贸大楼崩塌时翻滚的浓尘,狂奔的人潮,即时所传播的画面,让每一位电视观众目瞪口呆,有人事后作过一份调查,在袭击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时间里,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和美国其他的几大广播公司的电视收视率最高达到了创记录的86%,比10年前的海湾战争时还高了15%,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第四媒体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气势前,电视机仍然是此时此刻世界上被打开最多的电器,具有同步声画功能的电视现场直播依然是现代信息传播无可替代的最佳媒体。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 Research的资料显示,"9·11"事件发生后.在世贸大楼办公的企业中.有40%的企业因袭击造成重大信息灾难,在后来的5年内改行或被迫停业.很多企业的信息或资料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蔑视《联合国宪章》,严重践踏国际关系准则,悍然使用5枚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粗暴侵犯中国的主权,损害了中国的尊严。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遇难,20多人受伤。事件发生后,整个中国为之愤怒,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新华社国际部的同志们在悲愤之中,以最快的速度编写了忡国不可欺──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特急报告》一书,并交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中国不可欺》一书,真实、详细地记录了我驻南使馆被袭击的情况,收录了邵云环绝笔、许杏虎战地日记,刊出了新华社记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