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首富李嘉诚少年时代家境非常贫寒。14岁时,父亲病逝了。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不得不辍学打工赚钱。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楼当店伙计,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点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好茶水茶点。  相似文献   

2.
李嘉诚14岁时,父亲病逝了,他不得不辍学到茶楼当伙计。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倌,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深人静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  相似文献   

3.
1943年冬天,李嘉诚的父亲因病在香港去世。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14岁的李嘉诚来到一家茶楼当跑堂的伙计。香港人喜欢喝早茶,天刚亮,就有茶客上门。因此,茶楼的伙计每天都必须在清晨5点钟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  相似文献   

4.
1943年冬天,14岁的李嘉诚来到一家茶楼当跑堂的伙计。茶楼的伙计每天必须在清晨5点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好茶水、早点。为了早起,李嘉诚把家里的闹钟拨快10分钟,坚持最早一个赶到茶楼。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李嘉诚在努力干好份内工作的同时,给自己开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根据茶客的外貌、举止、言语,去猜测他的籍贯、年龄、职业、收入及性格特点,然后找机会验证;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热情服务、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多掏腰包。处处留心皆学问。由于细心观察,李嘉诚很快便对茶楼的每一位顾客的消费需求都了如…  相似文献   

5.
香港首富李嘉诚,14岁时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到一家茶楼当跑堂,每天凌晨5点就得赶到茶楼。经营钟表公司的舅父送给他一只小闹钟,让他掌握时间。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  相似文献   

6.
李嘉诚教子     
俭朴为本 教子故事: 虽然是大富之家,但李嘉诚很少让儿子享受奢华的生活。李家兄弟在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小学上学,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李嘉诚很少让自己的孩子坐私家车,而是常常带他们坐电车、挤巴士。李嘉诚认为,这样可以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感受真实的生活和社会。有一次,李嘉诚见到一个小女孩在路旁边卖报边学...  相似文献   

7.
    
中午,一个小饭店里吃饭的人特别多.忽然一条狗向正在吃面条的人狂叫。那人问店伙计:“这狗怎么这样对我叫?”“对不起,你用的碗是它的,所以……”店伙计不慌不忙地说.碗@蒯乃春  相似文献   

8.
享有“商界超人”美誉的李嘉诚先生,在华人社会,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财富与成功的象征。李嘉诚先生最为世人景仰的,还在于他一向崇尚知识,尊重人才。他为大陆的希望工程和教育事业捐资捐物,数额巨大。他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还是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都更加仰赖知识。关于知识对人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李嘉诚先生有着切身体会。李嘉诚先生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受父亲的熏陶,他自幼喜爱读书。1940年,家乡惨遭日寇践踏,他们全家逃难到了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  相似文献   

9.
李嘉诚原来也有红颜知己。报章上一则新闻让我们了解到李嘉诚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营销学的知识。报载,李嘉诚日前赴意大利开会公干,曝光了这桩大新闻。  相似文献   

10.
图片报道     
2000年12月12日,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助的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命名仪式在香港港岛教学中心隆重举行。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出席并在仪式后发表了题为《中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据悉,港岛教学中心即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面积达3102平方米,设有电脑中心、演讲厅和14个导修室,可供1000名学生同时使用。图为韦钰副部长(左)在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命名仪式上接受香港公开大学谭尚渭校长的礼品。(文/王珠珠 摄/张双鼓)  2000年12月,中央电大在北京召开了“2001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工作研…  相似文献   

11.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掉落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会掉落到阴沟里。李嘉诚蹲下身欲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当班侍见到,立刻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竞然给他100  相似文献   

12.
1939年6月,李氏一家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的家里。此时李嘉诚的父亲不幸患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  相似文献   

13.
差别只因5%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李嘉诚是和儿子一起接见他的,李嘉诚的儿子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白话,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得懂白话的实际,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  相似文献   

14.
变味的茶楼     
刘小平 《初中生》2016,(8):42-43
茶楼,顾名思义,应该是喝茶品茗、交朋处友的场所.而现在的茶楼变了,变成了聚众赌博的地方.例如市里的“喜相逢茶楼”,美其名曰“茶楼”,一走进去,每个房间里麻将机洗麻将的声音不绝于耳.这里也许还不是太出格,警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甚至在我们小镇,许多棋牌室和娱乐室都冠以茶楼的美称.茶楼,真的完全变味了.  相似文献   

15.
近代广州茶楼业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从"二厘馆"到"茶居"再到"茶楼"的过程。包括莲香楼、陶陶居在内的广州茶楼业在兴起之日就因苛刻的选址和装饰要求而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在此情况下,它们通过股份制的企业架构和多元化的营收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实现了行业的高度繁荣。但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抗日战争的影响下,再加上茶居工会的经济榨取和政府的政策限制,茶楼业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包括莲香楼和陶陶居在内的诸多茶楼开始向综合饮食行业为特点的酒楼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因工作关系,有机会同香港李嘉诚先生及其属下,有一些联系和接触。应编者之邀,我把我所了解的李嘉诚先生与教育部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细节做一点介绍,以飨读者。一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会议,选出了新一届政府,刚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发出了令国人振奋的声音:本届政府将把科教兴国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做。 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声音,传到香港,很快也得到了回应。就在全国人大刚刚落幕不久,李嘉诚先生来到北京。他的属下给教育部打来电话说:李先生希望拜访陈至立部长。陈至立部长…  相似文献   

17.
原编者按 2月2日,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在他的办公室所在地——长江大厦70楼和一班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生座谈,题目是领导才能。座谈会不是新闻采访,故此较少尖锐问题,学生的兴趣多落在李嘉诚的做人处事、家庭生活和管理作风。座谈全长一个半小时,李嘉诚有问必答,言无不尽。 年轻人今天更容易成功 学生问:在外国,有所谓的“天才”,即使年纪轻也可领导一队人,成为领袖;但在中国人的社会如香港,则较论资排辈,年轻人很难赶上资历较深的同事。作为领袖的你,有何意见?  相似文献   

18.
传统茶楼向来是一种特色文化景观,其设施承载了浓厚的民俗风情。通过重庆茶文化现象的分析,从地域文化视角,阐释作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精神文化载体——重庆现代茶楼的装饰设计内涵,从而强调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内涵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富豪的家教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泽钜、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每当董事局开会,兄弟俩就会坐在为他们特设的小椅子上,接受独特的商业熏陶。会后,李嘉诚总是鼓励小哥俩提出问题,然后认真地解答。 李氏兄弟在香港读完中学之后,李嘉诚就将他们送到美国留学深造。李嘉诚说:“作为父母,让孩子们在十五六岁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是再不忍心也要忍。”  相似文献   

20.
惜财之德     
胡强 《中学教育》2005,(6):61-61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