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课程.教材.教法》2016,(3):103-107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以培养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为目标,以文化传承、反思探究、社会科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社会生活、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为信息社会学课程来源,强调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中寻求平衡,以彰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精神与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此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作一个初步探讨。一、课程体系发展变化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需求,其质量将直接影响人类教育的未来乃至人类的未来,也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取向将导向式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哪些取向?这些取向具有什么特征和意义呢?综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可发现其主要存在三种取向:技术取向、理论取向和整合取向。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取向技术取向是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行以技术掌握为主,强调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培养。也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奉行技术主义,突出实践能力。中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问题的讨论中遇到了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两难问题:作为大众信息文化取向,信息技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信息文化素养教育;作为技术取向,信息技术教育要反映当代最新的学科知识,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两者有时似乎是矛盾的。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信息文化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种新观点认为,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在走向一个更大的范畴———信息教育。信息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三个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学…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7.
从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到2004年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因特网应用和信息的获取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多元、动态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尤为明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适应学生的需求变化,同一课题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丁俭 《考试周刊》2010,(47):153-15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步伐。为使我们的接班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抓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础。本文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吴波 《新疆教育》2012,(20):152-15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步伐。为使我们的接班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抓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础。本文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赵薇 《黑河教育》2010,(1):62-6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校的重要课程。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面探究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课本文化品质关系到教学质量,勾连着学生发展;提高中小学课本文水平,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合格人才、助社会进步的保证。对一些中小学课本文化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不能无所谓;促社会健康发展、推进文明建设、达成科学发展,重视中小学课本质量,努力提高其文化品质是实事,它关乎社会发展品质和我们的将来。用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等的劲头做法,编辑中小学课本当行、必行,如此,我们的课本文化品质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三元本质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确认以何为据?其本质特征如何?小、初、高各个学段的侧重和分工以何为据?这些问题一直摆在我们面前。使用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三元品质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可使其内涵更清晰,条理更有序,且为完成小、初、高各个阶段的任务分野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又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功能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设置的构想,并且对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与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课程资源,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因此,依托各学科教研员的教学专业支持,社会资源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有为中小学课程教学服务,才能具有生命力;同时要研究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指导教师有效地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assum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glish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The CATE criteria (DES, 1989b) require that student teachers develop competencies in teaching with IT if courses are to be accredited. Consequently, colleges have modified thei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se changes, the experiences of a group of students were monitored over their four year course at Edge Hill College, and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from a pre‐CATE cohort The CATE group made more use of IT in each of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with every respondent reporting some use of IT. Word processing was the most common IT based activity; uses of LOGO and simulations were disappointingly low. Students’ accounts of the benefits to pupils from using IT focused largely on improving skills in specific subject areas and computer skills, increasing motivation, and facilitating group and social skills. Little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skills. Very few tutors offered help with IT on teaching practice; tutor skills, and in‐school mentoring both appear to be barriers to development These data are related to on‐going developments in the College. CATE has had, and continues to have, a direct effect upon College practices and these effects are visible in the classroom experiences of student teachers. Yet more progress is needed in developing student teachers’ abilities to use IT in class; we conclude that IT development should be seen as the focus for long term development, like other professional skills.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在课程政策等宏观层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心理这样一些微观因素的研究却很少;对信息技术本身的研究很多,但对信息技术学习者的研究却很少。这体现出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对课程内涵的挖掘并不深,人文关怀严重匮乏。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以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这一重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心理因素为例,首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发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问卷,经过对测量模型的一系列修改,得到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055、测量模型中各指标的因子负荷t值均大于2、测量模型的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2.066、RMSEA为0.069、CFI为0.93、NNFI为0.92,交互效度良好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问卷;然后利用该问卷通过对独立样本的t检验,研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的性别、专业差异,得出男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数量、概化水平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数量、概化水平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文科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策略,以期为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examines the possible reasons why there is a gender bias towards males studying computing at secondary school level. The authors have surveyed recent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nd gender, highlighted some of the major areas for discussion and made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classroom practice.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arranged under five headings: access to the curriculum; course design; teachers' attitudes and teaching styles; language; assessment issues; and the role of technology. The aim is to alert teachers to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how gender bias is being perpetuated, and then to examine how practice can be improved. The recommendations follow the example already set by th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note the work done in Scotland by the General Teaching Council in addressing gender as a key issue. Although the discussion focuses upon the Scottish context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studies, many of the points apply equally well to the introduction of IT as a cross‐curricular theme at bot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ges. This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as IT i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within the 5‐14 Programme in Scotland and mirrors innovation in the area of IT in England and Wales.  相似文献   

19.
区教科所对我区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调研。调查显示:我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对课程理念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是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