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史料》2007,(3):51-51
《人民晚报》是北平解放后出版的第一个晚报,从1949年5月1日创刊,7月31日停刊。在此以前,从1949年3月15日起《人民日报》已由河北平山迁至北平正式出版。不久,人民日报社认为,除日报外,还应该出一个具有辅助作用的晚报,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人民晚报》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一、所谓“宋代的晚报” 中国的晚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人竟把它追溯到宋代。兹将原文摘录于下: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的记载,《邸报》到了 宋代分为《朝报》和《晚帖》。我们如果把《朝报》 比作今天的日报,那么《晚帖》就像现在的晚报。……《晚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了。 —一陈华新《中国晚报史话》刊于1962年 10月1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地创办的晚报最初的报头字有不少是领袖人物和社会名流题写的,《北京晚报》、《郑州晚报》和《南宁晚报》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头,《今晚报》是邓小平题写的报头,《羊城晚报》是叶剑英,《长沙晚报》是胡耀邦,《乌鲁木齐晚报》是茅盾,《福州晚报》是赵朴初,《泉州晚报》是胡乔木,《齐齐哈尔晚报》是启功,《西安晚报》和《南昌晚报》是舒同。上海《新民晚报》的报头是从孙中山先生遗墨  相似文献   

4.
“晚报的成功”上海最早的晚报,是《字林沪报》(字林报中文版)所办的《夜报》。因缺少销路,不久停刊。之后,又陆续出版过以下晚报(报名后括号内注明创刊或起讫时间):《上海晚报》(1898)、《晚钟报》(1912)、《上海夜报》(1924)、《中国晚报》(1921—1928,创办人沈卓吾)、《东南晚报》(1924)、《江南夜报》(1924)、《申江晚报》(1925)、《东南夜报》(1926)、《中南晚报》(1925—1927,经理蒋裕泉,主笔高尔松、高尔柏)、《上海晚报》(1926—1928)、《江南晚报》(1927,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晚报作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报纸,全心全意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同时也是晚报的生命线之一。因此更要重视在新闻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羊城晚报》是一家有影响力的晚报,多年来十分注意并努力探索如何将“以人为本”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的利…  相似文献   

6.
当《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复刊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份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报纸——《鲁迅晚报》。抗战胜利以后,国统区的北方人民有幸看到了我党办的北平《解放》三日刊。但,这张报纸当时在平津的书店和报摊上很难看到,只能通过卖报的小贩,在僻街小巷里偶然买到。我记得很清楚,我便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从报童的手中买过这报。他还悄悄地卖给我一份也是在北平出版的《鲁迅晚报》。深夜在灯下读这些报纸,内心很不平静,因为这是唯一能真正替人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具体而言,《银川晚报》为兼顾机关报和晚报特性作了哪些尝试?石晓奕:《银川晚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报晚出。作为当时宁夏报业市场上唯一的晚报,读者的期待很高。我们在形式上和报道手法上不断创新,试图与《宁夏日报》有所区  相似文献   

8.
新近由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晚报学》出版了.全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在其《序》中说:"可以预期,探讨晚报之学问的本书,不仅会受到晚报工作者喜爱,而且会受到在日报等其他媒体工作的新闻界朋友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陈浩 《新闻知识》2002,(12):21-24
《西安晚报》创刊于1961年,是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晚报之一,多年来,以其浓郁的古都特色和雄浑的西部风格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所认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安晚报各方面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经营收入稳步上升。但是,近几年来,在西安报业市场激烈竞争中,《西安晚报》由于管理体制、报纸内容版面老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晚报的品牌优势受到了严重冲击,报纸发行量、广告收入一度下滑,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今年以来,在新一届市委的关怀下,西安晚报重整旗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前提下,按照“办一张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报纸”的总体思想,在坚持晚报  相似文献   

10.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达州晚报》于 2001年元旦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达州晚报》作为《达州日报》的子报,由《达州日报》社主管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达州晚报》出周六刊,四开 16版。目前暂出周四刊,四开 12版。   《达州晚报》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晚报,确定了将《达州晚报》办成一张“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市民化晚报,力求成为广大读者“居家的顾问、生活的朋友、人生的向导、工作的帮手”。 《达州晚报》元旦创刊@刘秀品  相似文献   

11.
当世界晚报普遍走向没落时,中国的晚报却依然处于兴盛期。在2003年6月初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名单”中,中国占了16家,其中晚报就有7家,它们分别是《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齐鲁晚报》、《今晚报》、《钱江晚报》。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与晚报的因缘 据中国报业协会的统计,2002年全国广告收入名列前茅的报纸是《广州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羊城晚报》。其中3家是晚报,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晚报与城市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城市富而晚报富。最早的城市一般都是一个地区的贸易市场与货物集  相似文献   

13.
E·W·斯克里普斯(1854—1926年)是美国第一个现代报团的创建者,他在辛辛那提和克利夫兰办晚报起家,在以后的报业经营中,晚报也始终是斯克里普斯报团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斯克里普斯于1873年创办了首张报纸《底特律新闻晚报》,后来又投资创办了四种一分钱晚报:《布法罗电讯晚报》、《圣路易纪事报》、《克利夫兰新闻报》和《辛辛那提邮报》。这些报纸的共同特点是:小型廉价,文笔生动,编排紧凑;在报道地方事件时,消息和评论都一针见血,并且力争为普通民众利益说话。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地市晚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市晚报之间发展却极不平衡。有的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举步维艰,甚至有的已经成为集团或母报的负担。细究起来,虽然当地的经济土壤肥沃与否是根本原因,但整体办报资源、实力和观念与体制受限也是重要的原因。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可能使地市晚报获得新的发展。四川省《泸州晚报》自2002年创办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泸州晚报》筹备之时,我由《泸州日报》调入《泸州晚报》并工作了一年多,对如何办好地市级晚报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997年7月27日,香港《新晚报》停刊,从此晚报在香港淡出了历史舞台。不过,20世纪90年代晚报却是中国报业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报纸,《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扬子晚报》、《今晚报》的巨大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吸引了其他同行纷纷跟进,晚报热陆续蔓延至各地,成为报摊零售的主打产品。  相似文献   

16.
从1997年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到老牌晚报《羊城晚报》被《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远远抛在脑后,如火如荼的内地晚报业似乎被敲响了衰弱的警钟,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更令地市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重的挤压。地市晚报真的陷入四面楚歌了吗?  相似文献   

17.
据《人民日报》1997年7月27日报道:香港目前唯一的晚报——《新晚报》在今天出版的报纸上发表“停刊启事”.报道介绍说:早在本世纪20年代,香港就有《工商晚报》创刊.随后《星岛晚报》、《华侨晚报》相继诞生.五六十年代香港晚报多  相似文献   

18.
6月18日—21日,由大连晚报社做东,国内12家知名晚报的社长、总编辑聚首“北方明珠”大连,共商晚报发展大计。这12家晚报是《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新晚报》、《城市晚报》、《沈阳  相似文献   

19.
国第一部记录新中国晚报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大型工具书──《新中国晚报五十年 鉴》将于10月由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 《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编。全书共分六编。第一编为晚报五十年概述,对五十年来新中国晚报事业的发展历程、晚报新闻业务的基本特色、经营管理的演变与现状、晚报协会的主要活动、晚报理论的研究成果等,作了全景式报告。第二编为新中国晚报五十年大事记,按年度记载了晚报界的重要事件。第三编为新中国各家晚报简况,汇集整理了全国100余家晚报的基本情况、报纸小史、主要特色等。第四编为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报业的快速发展,地市晚报在省级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子越过越艰难。为此,笔者所在的地市级晚报《天中晚报》及时调整办报思路,于2006年1月创办了一份以新闻文摘为主打内容的、精致的、雅俗共赏的、男女都爱读的文摘类周刊——《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创刊伊始,《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就积极实施文摘类周刊“新闻化”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