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宋元新编韵图 宋、元新编的韵图,今存者有《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和《等韵切音指南》。 《四声等子》一卷,不著撰人姓名,卷端序云: 夫方殊南北,声皆本子喉舌:域异竺夏,谈岂离子唇齿。由是《切韵》之作,始乎陆氏;关键之设肇自智公。传芳著述,以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致使玄关有异,妙旨不同。其指玄之论,以三十六字母约三百八十四声,别为二十图,画为四类。审四声开阖以  相似文献   

2.
《切韵》是研究汉语音韵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对《切韵》的性质及它的音系基础,向来争论不已。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切韵》反映的是“吴民之言”,他以洛阳音为依据,批评《切韵》“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认为《切韵》是唐代的长安音。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切韵》包含古今方国之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  相似文献   

3.
《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保存其部分反切。通过考证,《韵会定正》音系共29声类,其声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二:保留全浊声类,但将大量全浊音字归入了清音;知照组声类合并,禅部分和澄相混,禅部分和船相混的情况与《洪武正韵》相似。  相似文献   

4.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龠禾、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汉字知多少?     
《说文解字》收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广雅》收集一万八千八百五十字;《声类》收集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字林》收集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字;《玉篇》收集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切韵》收集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唐韵》收集一万五千字;《广韵》收集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集韵》收集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万字;《字汇》收集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字;  相似文献   

6.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讯、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音切声韵分别系联后考察师古韵类开合口和重纽的性质,认为师古音切韵类开合关系相当一致,唇音字不分开合;师古音切喉牙唇音重纽韵在反切下字上无对应关系,不能用师古的反切下字定被切字属于寅A类或寅B类重纽韵字。  相似文献   

8.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止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统纳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纽与古本的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9.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切韵·序》中“先仙、尤侯俱论是切”这句话的理解存在分歧,我们利用前贤的研究成果。通过考察“切韵”一词的产生与演变、同时代的韵书韵部的分合、南北朝诗人的用韵,认为“俱论是切”是指韵类相同,而非指声类相同。  相似文献   

11.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12.
明代章黼编纂的《韵学集成》与《古今韵会举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承袭了《古今韵会举要》中的释字体例、声类中"七音清浊"的标注和绝大多数韵字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对《古今韵会举要》的反切进行了较大的改易,对韵字的排列次序、韵目的归部等方面都进行了改易.  相似文献   

13.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14.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自序》和《正语作词起例》中,曾三次用“鞞”字作为入声字的代表,但是,各个韵部的入声派入三声中都没有这个字。《中原音韵》原刊本至今没有发现,这个疏漏将难以得到弥补。本文假定“鞞”字是“鞸”字之误。  相似文献   

15.
清浊是中古汉语声纽的一个重要音素,也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唐以前谈音韵者对清浊的分析却是含混的,或以为清浊是声势的弇侈,或以为是韵的等呼。宋人始以清浊言声纽,《切韵指掌图》卷首列《三十六字母引类清浊图》,《韵会举要》则有纯清、次清、纯浊、次浊等名目。清  相似文献   

16.
陈澧的反切联系法对汉语音韵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切韵考·声类考》清声二十一类浊声十九类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浊声中把三十六字母的“明”和“微”合为一类 ,是一种失误。微母字多数方言皆读零声母或 V、b,只有广州话全部保存上古音 m,说明广州音最接近中古音而兼具上古音的语音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关于该书编写方法的说明中有两条涉及“本声外来”的问题:一、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二、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研究此书的学者们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都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本声外来”却很少讨论,惟有杨耐思先生释之最详.他说:所谓“本声”指该字本来的读音,所谓“外来”是指临时协入某音……入声本来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声“黑白分明”,因此,派入平、上、去三声就是“外来”.“浮、否、阜”等字属尤侯韵,不属鱼模韵,叶入鱼模,所以是“外来”.(杨耐思,1981年)这段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声和外来是对同一个字或同一类字说的,所指是同一个对象.第二,入声仍然是入声,跟平、上、去声不同音;“浮、否、阜”仍然属尤侯韵,跟鱼模韵不同音.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论定存在很大分歧,大致可归纳为三派:一派认为《切韵》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的大杂凑;一派认为《切韵》音系是纯一时一地之音;另一派则认为《切韵》音系是以某地语音为基础的综合音系。本文在辨析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论定《切韵》音系是以当时的洛阳话为基础,吸收了部分方音和古音的一个综合音系。  相似文献   

19.
张守节《史记正义》声类38个,代表中唐时期的官话音,接近《切韵》.不同的是:唇音分化清楚;泥娘完全不分;喻三、喻四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20.
金代的大型字书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作用,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新修玉篇》的发现和影印发行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新修玉篇》收字来源广泛,除照收《类玉篇海》所收之字外,又增收了《广集韵》、《省韵》、《切韵》、《广韵》等韵书所收之字,其广泛搜集诸家篇韵,增加了大量的又音和训释。从收字、注音、释义、引证等方面对其编纂体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为研究金代大型字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