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建设一支优质的辅导员队伍意义重大。队伍建设的思路不应局限在外部资源供给如提高薪资待遇,还需要从关心组织内人员身心健康的视角出发,关注个体在工作中的压力体验,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情感认同。高校辅导员压力感知居高不下,主要源自职能范围扩张伴随的工作超负荷、工作中教师与管理者角色冲突、积极情绪扮演要求和工作场合的人际冲突。建议进一步落实师生比目标,缓解工作超负荷的问题;加强组织支持,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体验;调整绩效考核方案,支持辅导员分类发展。辅导员自身应当发挥主动性,提升压力管理能力,降低压力体验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在经历高考的磨砺后,其挫折情感体验较本科学生更复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比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对90后的新生适时进行思想、行为引导,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在经历高考的磨砺后,其挫折情感体验较本科学生更复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比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对90后的新生适时进行思想、行为引导,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主观幸福感体验不足是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学生工作的成效。心理弹性是由逆境激发出来的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的发展。作为反映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良好指标,心理弹性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关注。本文探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通过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认知、人格品质、情感体验及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弹性,促进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加学生的幸福感,文章讨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考,包括以积极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心理时间旅行是个体主观地将自我定位到曾经经历过的时间和地点来重新体验自己的过去(情景记忆),或者将自我定位到未来提前体验某个事件的过程(预见)。本研究考察了事件可控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对4岁幼儿心理时间旅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情景记忆的回忆中,自我控制能力高的儿童在事件可控性高低两种情境下,报告的具体事件的数量没有差别;而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儿童对于可控性高的事件比可控性低的事件报告出更多的具体内容。在对预见任务的想像中,幼儿对于可控性高的事件能够预见到更具体更准确的内容。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可控程度高的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地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在活动过后与幼儿讨论活动的细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压力的特点有:工作压力感普遍较强,入职动机、工作收入、工作投入、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等因素对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感知具有显著影响。构建多维立体的辅导员工作压力应对支持系统是解决辅导员工作压力疏导和积极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组织管理层面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程,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强情感教育,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道德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从而更愿意接受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促进了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工作角色更多元、工作内容更复杂、工作方式更综合、工作要求更严格等一系列的新变化。高校辅导员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做到五个“到位”,通过“有态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有效度”五个维度的工作来积极回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励骅 《巢湖学院学报》2007,9(1):145-147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负性情感检出率高,抑郁和焦虑分别达到25.2%和15.8%。大学生负性情感体验产生原因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性与爱等方面困扰。大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控制消极情感发展,提高大学辅导员心理辅导水平。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的需要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不仅是人的意志行为的动力,而且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调节、激发的功能,它在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情感反映是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效果的直接反馈,是对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评价.成人高校的辅导员如果能以诚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的需要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不仅是人的意志行为的动力,而且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调节、激发的功能,它在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情感反映是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效果的直接反馈,是对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评价。成人高校的辅导员如果能以诚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龚蓓 《高教论坛》2014,(7):84-85
辅导员是具有不同情感、独立意识和主观性的个体。只有辅导员自觉自愿接受工作,才能长久积极从事辅导员工作。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辅导员需克服传统的社会需要论和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辅导员合理的需求,利用显性与隐性资源激发辅导员的情感共鸣与角色领悟。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释了"情感效应"的概念,并从体育院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教育的可信度、集体荣誉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及激励后进生五个方面,探讨了情绪效应对辅导员工作的积极影响,强调了"情绪效应"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特征,采取灵活的策略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消极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老师要正确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39):157-158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将研究内容集中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环境。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分析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探索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是高校里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学生工作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也面临很大的压力。近年来,女性辅导员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对女性专职辅导员而言,工作、个人、家庭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她们面临更多的压力,因此,探讨她们的压力现状和应对策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对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那些对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情感态度和语言学习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主观幸福感是测评个体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有所侧重地对成人学习者进行人格教育,本研究对291位成人学习者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成人学习者在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具体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独生子女的消极情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水平越高,成人学习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父母的管教程度并未能造成成人学习者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不同学业成绩的成人学习者在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具体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绩越高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也越容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修订后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徐嘉骏等编制),对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812名初中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1.初中生普遍体验到较大的学习压力;2.男生比女生体验更多的父母期望压力、教师希冀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女生的自我要求压力体验显著强于男生;3.九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体验更为强烈的父母期望压力、教师希冀压力、自我要求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结论:需积极关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缓解措施与策略,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