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有多少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是否称职?有没有人跟你说过你和妈妈很相像?还是你常常令母亲头痛?生不如死?或者你就是妈妈眼中最享负盛名的窝心式女儿?孝顺人人会说,能做得到的又有几人?你是个孝顺女儿吗?其实孝顺是不分星座的,先看看人,再想想自己,不如趁千禧年快到时让父母为你的改变刮目相看,从而表现你的孝心。  相似文献   

2.
你孝他也孝     
社会进步愈速,人类孝心愈淡。现代所谓“孝子”,又多嘲解为父母“孝顺”子女,而子女懂得回馈的已日渐式微,这是一项危机,也是一种可怕的讯号。给的滋味不好受小家庭制度中的子女人数较少,他们在娇宠的教养下,都俨若父母掌上明珠,他们多过惯“取”的享受,极少洞悉“给”的滋味,因此,他们长大后,往往发展成很自私的性格。东西文化结构的不同,西方人一直很赞佩中国人的孝道,尽管他们自己做不到,但他们却能肯定孝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人因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反而把祖宗留下的这份高贵的文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如今想来,这话一点不假。有一天,我吃完中饭,闲着没事,于是拿出《我是五好小公民》这本书来,在“孝顺父母”篇中,看到了《孝子汉文帝》一文。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汉文帝刘恒,虽出身在帝王之家,可他仍然孝顺父母。在母亲长达三年的患病期间,只要一有空,他就陪在母亲床边,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直到母亲病情好转为止。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  相似文献   

4.
孝心     
孝心,在《现代汉语词典补编》里解释为“孝顺的心意”。而孝顺,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孝心的含义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范围,超过了原有内容。最低孝心。做子女的,如果在家里不惹事,或者少惹事,不让父母操心,不让他们挂心;那就能使父母省心,使他们安心。虽说也没有给父母什么,但能使家里太平,让父母顺心,这也就是一种孝心。再就是当儿女的,如果在外面不违法律,不干坏事,不让父母担心,不让他们惊心;那就能使父母心平,使他们心安。虽然什么也没有给父母,但能…  相似文献   

5.
王大妈今年68岁,早年丧夫,自己含辛茹苦抚养5个子女长大成人。如今子女都分居各处,王大妈与小女儿在一起生活,帮着小女儿看孩子、做家务,小女儿也非常孝顺。“天下父母疼小儿”,王大妈总觉得随小女儿生活,小女儿花费多,便要求其他子女每月付给她100元作为赡养费。谁知,这个小小的要求却在子女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哥哥姐姐们认为,每人每月负担母亲生活费100元,母亲把这400元贴补小妹妹,还要帮她看孩子、做家务,太不合理了。于是,都提出要将妈妈接到自己家中,一是可以不必支付赡养费,二是可以让母亲“发挥作用”。请问:王大妈及其子女的做法合适吗?  相似文献   

6.
师:请大家先看一道作文试题——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请你以"孝顺父母"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生:这是一篇要求我们写家庭生活的作文。  相似文献   

7.
张子钰 《老年教育》2013,(11):30-30
近日,一组名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原创手绘在网友间广为流传。漫画讲述的是远方的女儿在家和不在家时,父母对女儿浓浓的爱。“养儿方知报母恩”,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明白,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爱是那么的毫无保留,是那么的不求回报。可是,父母不求回报,做子女的就真的该坦然接受吗?  相似文献   

8.
孝子诗人     
他就是那个写“慈母手中线”的诗人。他那双慈悲的双眼,让人觉得有点可怜巴巴,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想:我那老妈还好吗?他的帽子不是高耸的,看来,他不喜欢戴高帽。帽子后面的那条“尾巴”,老老实实地下垂着,很谦虚的样子。这顶黑帽子似乎洗得发白了,显出主人的一副穷酸相。确实,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穷诗人,大家说他太“寒”了,当然是说他寒酸、贫寒。但老话说“家贫出孝子”。孟郊真的很孝顺:50岁才当上一个小县里的小官,就马上去接老母亲来享福。也就在那次,他写下了《游子吟》。他想:父母的爱像洒满天地间的温暖阳光,没有阳光,万物都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9.
妈妈不好当     
在电影《盗墓谜城2》的结尾,男主角顶着啤酒桶般的肚子,腋下夹着儿子一路狂奔进安全的地方,然后一屁股坐下,喘着粗气对儿子说:“做父亲……真不容易!”确实如此,但现实中母亲就是难当了,她们在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的压力并非做子女的都能明白,读完下文后更有这种感觉,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孝顺父母哦!  相似文献   

10.
自从女儿“呱呱”坠地,我便不只是妈妈的女儿,同时也是女儿的妈妈了。教育孩子便成了我的头等大事。几年来,我充分体会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非常正确。一天,我心情不好,看见正在画画的女儿画出来的小鸟像只鸡,便对着她大声吼  相似文献   

11.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12.
按常理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因为有“出息”的子女能给父母带来“快乐”和幸福。但是晓苏的小说《麦芽糖》(《青年文学》2008年第2期首发,《小说日报》2008年第3期转载)却为我们呈现的是儿女有“出息”与父母“快乐”的不等式;  相似文献   

13.
吕丽妮 《小读者》2012,(12):7-7
教孝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是"以身作则"。这也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上施下效。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呢?学习《弟子规》,学习《孝经》,一条一条做好,落实到生活当中。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智,让父母也学圣学贤,这是我们为人子女要做的。  相似文献   

14.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诗经》中《桃夭》一诗的主题侧重,认为《桃夭》不仅是一首歌颂婚嫁的民歌,而且,重点歌颂姑娘出嫁时父母对女儿的叮嘱,希望她出嫁后做一个宜室宜家的好女人。  相似文献   

16.
看到塔斯马尼亚嫁出去的玛丽公主又生了一个女儿,我说:“她好幸运啊!一儿一女。”旁边一个澳洲妈妈说:“等着瞧吧,她女儿也会到青春期的。”很喜欢一个朋友的儿子.他27岁,在墨尔本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做高级经理,年薪十多万美金,很是能干自信。但是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能干,见到的能干小孩子很多,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孝顺,懂事和体贴。父母...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作爸爸妈妈的人都希望孩子“孝顺父母”,并且主张以“孝顺父母”作为“幼稚园(幼儿园)”和“保育院”道德教育的中心,希望学校把“孝顺父母”的内容编入教材,并教导幼儿怎样去孝顺父母。究其原因,是由于父母担心“衰老后的生活无保障”和维持小规模家庭劳动的家长统治权。但日本的教育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必须进行,(孝顺父母)教育的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8.
日本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作爸爸妈妈的人都希望孩子“孝顺父母”,并且主张以“孝顺父母”作为“幼稚园(幼儿园)”和“保育院”道德教育的中心;希望学校把“孝顺父母”的内容编入教材,并教导幼儿怎样去孝顺父母。究其原因,是由于父母担心“衰老后的生活无保障”和维持小规模家庭劳动的家长统治权。  相似文献   

19.
童言稚语     
妈妈正在给4岁的女儿讲《机智勇敢的小姑娘》故事,当讲到“大灰狼在半路上,把小姑娘的妈妈吃掉了,就换上了小姑娘妈妈的衣服,提上小姑娘妈妈的篮子.扮成小姑娘的妈妈要去骗吃小姑娘”时,女儿插了一句:“大灰狼还骑着小姑娘她妈妈的自行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学家。1930年,也就是叶圣陶36岁那年,他写了一篇题为《做了父亲》的文章,发表在《妇女杂志》上。当时,他有三个子女:儿子叶至善12岁,女儿叶至美8岁,儿子叶至诚4岁。文章共分五节。在文章的第一节中,他说:“若真的没有儿女,也许会感到非常寂寞、非常惆怅吧。”这表明他是非常爱孩子的。爱儿女自然要想到儿女的将来,想到目前对儿女的教育问题。中间三节,叶圣陶谈的就是教育儿女的问题。在第二节中,他说,做了父母,即使不是教育专家,也得担负起教育儿女的责任。可是自己也没有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