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对女性的称呼用语,“女强人”一词已少有人提及,“小姐”一词虽一度流行,但时下却面临日益式微的局面。章从词语自身和民族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大主体构成 ,二者社会角色的充分展示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之本。时至今日 ,女性参与社会活动遇到的巨大阻力远远超过男性。究其原因 ,一是根深蒂固的世俗礼法已使人们习惯于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二是“约定俗成”的女性家庭角色阻碍着女性社会角色的发展 ;三是社会氛围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间的难以协调性给女性充任社会角色造成心理障碍。因此正视女性的社会价值 ,积极营造女性参与社会实践的宽松氛围 ,才能使女性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能够折射社会,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反映出了社会的偏见。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仅从字词、称呼、颜语三方面阐述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历史文化,社会角色和地位,以及心理因素方面论证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暴露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女性在社会地位和财富金钱方面的脆弱性。《艾玛》中的贝茨小姐和《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这两个角色就完全地阐述了这一现象。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分析,展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漫画和讽刺效果的融合。漫画性只在于表面,讽刺性是其根本。超越漫画本身,这种讽刺也是对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脆弱性的陈述。  相似文献   

5.
教师克服对学生偏见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且伴随着种种不同的认知及许多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因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片面的看法,甚至于对某些学生产生偏见,从而妨碍教师准确地对待学生,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本文就产生偏见的原因做一分析并提出克服产生偏见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实行,顺应着当时历史的需要。作为一项强兵之策,“胡服骑射”的影响通常被人们定义在军事及服饰领域。然而,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讲,“胡服骑射”对于人们偏见的消除起到了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由天子到军阵最后到庶民,一项军事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心理之变革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规定往往是通过女性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内化在其精神世界之中的。这种理性蒙昧的角色认同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她们对于自身客体身份的自觉承纳上,女性总是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一种“被看”的地位,古老的“看-被看、男人-女人、主体-客体”的两性结构,已经深化为一种女性“戏剧化的”心理模式,张爱玲正是通过对女性这种戏剧化心理的细腻表现,从而表达了其对性别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一、角色期待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一定的角色,个体经由各种角色的扮演,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并由此参与社会生活,引起社会效应。“角色期待”是每种角色在人们心目中大致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模式,亦即社会、团体、他人对这一角色如何履行职责、待人处事、树立自身形象所形成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师范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学生,另一方面是未来教师。在教育实习中、在小学生面前是“老师”,会产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心理效应。但眼下,在师范学校里毕竟还是学生。人们对师范生的角色期待是…  相似文献   

9.
吴莉 《文教资料》2014,(31):114-116
当今社会女性称呼语“美女”一词流行,甚至有泛化趋势。本文从语言内部结构、现代女性称呼语发展、社会历史、社会心理等方面探究“美女”一词流行泛化的原因、发展脉络及其使用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唐娟 《文教资料》2007,(9):90-91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或特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父母”、“姑舅甥”、“媵姪娣”“夫妻”四组称谓的分析,考察其所传承的历史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1.
让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①变“双差生”的称呼为“后进生”“双差生”是人们对他们品德、能力、智力的定性称呼,这些同学对此称呼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而“后进生”则意味着在进步过程中暂时落在了别人之后,可塑性很大,可变性很强,比较客观,心理上易于接受。因此,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社会以来,女性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社会领域,参与到教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女性的社会角色也随之更加丰富。到了新中国时代,女性更是以半边天的形象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80年代之后,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强人”“女博士”“女汉子”等与女性形象有关的热词先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看似赞美的热词,其背后隐含的却是男性的讥讽.而女性对于这些热词的逐渐接受与重新解读,反映出女性的不断成长,这对于两性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另外,当今社会男女两性之间仍存在隐性的不平等现象。需引起更多关注与反思,使两性关系更加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明军 《新高考》2008,(5):127-128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政治”一直支配着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可以说和我们的关系相当密切。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看到“政治学与行政学”这个专业名称时,一定会以为是培养国家干部的。觉得它有着一种天生的神秘感。其实这是对政治和政治学的误解及偏见。尽管这样的误解和偏见有其产生的理由和依据,但是,这种对政治和政治学的认识及态度,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 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针对社会转型、发展期间成教大学生存在着学习动机功利性、学习速成性、社会角色自卑感、厌学和考试过关等心理,分别运用柔性管理中的“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肯定重于否定、个体重于群体及执教重于执纪”等五个基本原则尝试解决成教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效标效应”就是指学生及家长对于知名教师或学校所产生的敬佩、信任和崇拜的心态。它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较好的教育效能。这种效应的特点主要有:预期性、暗示性和长效性。“崇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人们的赞誉心理,安全心理和自居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名师”的产生一是个人要有良好的条件,再者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社会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相似文献   

16.
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期待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将这种期待融入当地的育儿习俗中.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儿童在求子习俗、生育和养育三个环节上有具体差异,其育儿习俗中的孕育、生育、养育过程中处处折射出当地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要转变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念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男性应该抛开性别偏见,而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觉醒意识,转变传统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一、父母角色的社会性格内涵 角色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用的。“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之后戈夫曼(E.Geffman)建构了社会学“拟剧论”,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天然舞台,人类活动犹如一幕幕社会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如同演戏一样,按照写好的剧本扮演各自的角色:这一理论丰富了社会学四大学派之一的“形象互动论”。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妇女"缠足"的变态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妇女裹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现象。男权社会统治下,为满足男性变态的审关心理需要,女性天足被裹起,并被视之为关,成为男性审美把玩的对象,并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审美变态极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男、女性的从众心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推动着这一审美态变的发展。在“缠足”审美态变中,更是蕴含着人们以“小”为美,对“小”的特有爱好的审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投射到了对女性“小脚”的审美之中。  相似文献   

19.
数千年来 ,由于各种社会、文化原因和心理原因 ,中国社会歧视女性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在汉语言文字中都有所反映。要求消除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消除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既为人妻又为人母,甚至是工作中的女强人、女上司,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