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新闻工作的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所决定的。”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与开展积极有效的批评报道并不矛盾。因为,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另一个命题:新闻报道以对  相似文献   

2.
窦永堂 《新闻导刊》2004,(1):16-16,52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批评报道涉及的多是大的问题和现象,不如此,似乎就减少了斤两,欠缺了力度。其实,在批评报道的类别中,“抓小”批评报道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作用不可忽视。北京市的有关媒体曾和市长刘淇一道热切关注过“抓小”的批评报道,就北京人12种看起来虽小却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大问题的小毛病提出过严肃批  相似文献   

3.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正如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所决定的。”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与开展积极有效的批评报道并不矛盾。因为,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另一个命题:新闻报道以对消极、丑恶现象的批评揭露为辅,有主有辅,主辅相对,这也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说,正面宣传是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那么,批评揭露就是告诫人们不应该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讲,严肃认真、把握分寸、讲究方法、注重效果的批…  相似文献   

4.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的不可动摇的主方向,可是,有的人就以为“正面宣传”就是新闻媒体的一切,不允许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不让发“批评报道,认为“批评报道”是揭露阴暗面的,是“反面报道”,并使出种种“条条”加以限制。其实客观事物总是存在两重性: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正面与反面等等,所以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舆论的监督作用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是党的新闻舆论部门执行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避免学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更大损失的重要法宝,但是,由于批评报道所涉及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社会敏感性极强,在具体的操作中具有相当的难度,批评报道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和人民的代言人,这个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批评报道必须以“讲政治”为总的指导原则,如此,方能使批评报道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7.
徐迅 《新闻三昧》2004,(8):52-53
展开健康的批评,是新闻的重要功能。笔主张:“批评要抱有善意,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和学识。”这是媒体案件报道的第九条自律规则。新闻批评应当抱有善意。这一原则不仅限于案件新闻,它还应当适用于所有的批评性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家报》作为都市生活类报纸,批评报道是自创刊以来就一直坚持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很受读者的欢迎。但做记者的都知道,批评报道也是最易“惹祸”的报道形式。那么,在采写批评报道时,如何把握分寸,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又不激化矛盾呢?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其目的是唤起社会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发表意见和引导舆沦,促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要使批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传播过程中激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在对事实的披露中言之成理、真实可靠,还应该讲究一定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祥森 《青年记者》2003,(10):24-25
一篇也许并不显眼的批评报道,也许就在刚发出的当天,就有人闹上门来,如果协调不好,写报道的记者还得面临官司缠身的尴尬,甚至落到官司打输、名誉受损的境地。批评报道真那么可怕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批评报道,我们可以试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  相似文献   

11.
采写批评报道,对一些记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哪里?难在三点:一是能不能做?决心怎么下?二是用什么形式做?怎样进行选择?三是如何达到最佳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艺术?这三个问题中。“用什么形式做”的问题往往会被忽视。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报道有自己的报道特征及报道形式。研究这些特征及形式,对提高批评报道质量,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新闻宣传的有效手段,但有人谈起批评报道就心有余悸,不想涉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批评报道涉及的多是大的问题和现象,不如此,似乎就减少了斤两,欠缺了力度。其实,在批评报道的类别中,“抓小”批评报道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作用不可忽视。北京市的有关媒体曾和市长刘淇一道热切关注过“抓小”的批评报道,就北京人12种看起来虽小却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大问题的小毛病提出过严肃  相似文献   

15.
贾杰 《新闻传播》2009,(8):34-34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运用好批评报道这一武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正确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让人“无懈可击”,又常常会变难为不难,稳妥地达到批评的目的,也不会惹上新司官司。  相似文献   

16.
许青 《军事记者》2004,(2):58-58
高祥森撰指出。许多批评报道可以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中性操作”并非完全不带主观色彩。它是记在新闻报道中不掺带任何主观褒贬.客观准确反映事实的发生发展真相.记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上,不偏不倚进行采访写作.让读自己去把握、思考和判断。“中性操作”是让事实去说话.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17.
钱兵 《记者摇篮》2006,(4):36-36
批评报道向来是个较难以把握的报道领域。不痛不痒解决不了问题,深挖狠批往往又难核准事实。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发生纠纷的事情一直不断,很令一些记者编辑头疼,也给新闻单位的声誉造成了损失。我在工作中也经常写批评报道,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一、批评报道要掌握“火候”2002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政府扶持、自己又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型民营家装企业,因为一段时间的管理不善,装修质量下降,投诉增多,当地一家报纸便连续十几天地大篇幅批评这家企业,在全市引起轰动。最后,这家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这家企业的信誉却一落千丈,客户纷…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明确的自身利益,多个主体利益间又有类似于“生态群”的紧密相关性,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而负面效应的突出表现为“株连”无辜和因小伤大。  相似文献   

19.
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可以引导舆论,推进工作,开创新局面;处理不当,就可能激化风险,引爆隐患,不仅伤及媒体自身,也对政府和民众造成伤害.如何把握批评报道的尺度,使媒体监督富有建设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怎样做好批评报道?笔者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