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而《北京的色彩》(下简称《北》)的文眼情况就属于“在篇末则前必注之”。  相似文献   

2.
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晋人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校绩。”因此,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抓住文眼。怎样才能抓住文眼呢?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课眼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高效语文课堂研究的关键词,进入大家的视野,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激起我们探究的兴趣。一、课眼的缘起界说课眼说的灵感,应该来自我国古代文论、诗论、画论中的文眼、诗眼、词眼、画眼等。关于文眼一说,应该以清代学者刘熙载为代表,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可见,“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即文章中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字词句。撬动文言文人文内涵,可将“文眼”当作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6.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7.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显示文章的中心。阅读教学应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潜心钻研,抓准文眼;紧扣文眼,梳理脉络;挖掘文眼,升华情感,必能透过这双美丽的眼睛.找寻语文课堂教学的通幽曲径。一、潜心钻研。抓准文眼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9.
李维新 《现代语文》2006,(12):104-105
一篇章之中,“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一概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皆因而异,且有规律可循。清代刘熙载说:“揭全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段话告诉我们:“眼”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效地捕捉“眼”,然后据“眼”求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戏讲“戏眼”,诗讲“诗眼”,文章也有“文眼”。这里所说的“眼”,就是文章意境的焦点,它使意境传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清刘熙载(文概》)。 在散文中,“眼”往往是全篇主旨所在,或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饱含激情的言词,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例如,散文《荔枝蜜》的文眼是这样的: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是多么高尚啊! 找到了这把钥匙,开始在教读这篇文章时的一个个“锁”也都打开了;为什么要写小时候被蜜蜂螫的事?题目是《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文眼”之说。“文眼”乃“一篇之警策”,具有“揭全文之旨”的作用。在古典名篇中,“文眼”常见的三种基本格局是“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2.
峻青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亦能独树一格,而《秋色赋》堪称代表。这篇散文不仅在内容上激情奔涌,如潮似瀑,感人至深,而且在布局营构上采用了与此相适应的“前注后顾,铺陈推进”的章法。散文贵“形散神聚”,它的起承转合虽无定法,却有原则。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是我国最集中精炼的文学样式,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作者立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诗词教学方法。诗词鉴赏教学中应抓住诗眼,从意象入手,品悟意境;关注表现手法、语言等,更好地鉴赏诗词。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不押韵,写法与散文相同,但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节奏,内容富于诗意。阅读散文诗要抓住文眼,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神——文章精要之所在。《爱心礼赞》的文眼不在篇首,而在篇的正中:“爱心之歌,是一支无私奉献的歌,是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  相似文献   

15.
董海蓉 《青海教育》2010,(12):25-26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多少年来为众多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诗词教学任务,每年高考试卷中也有一道必设的古典诗词鉴赏题目,可见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蓓 《语文天地》2012,(10):13-14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可以透视这个人的灵魂。我们也知道“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眼”即是诗词、文章的关键处之所在,理解了“眼”,就理解了诗词或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课眼”。  相似文献   

17.
作品的突破口往往由读者的鉴赏角度、鉴赏水平、鉴赏心理和作品本身共同决定。一篇作品的突破口因读者的鉴赏水平、个性、爱好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抓准突破口”鉴赏作品的意识和方法,逐步掌握阅读鉴赏技巧。1.分析题目,以题眼为突破口。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而题目中最关键的词通常又是题眼。从题目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作为突破口,有助于我们准确理清思路,鉴赏作品。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可抓住“怒”“沉”思考:①既然有百宝,为何要沉?由此可见杜十娘被迫害之深,伤心绝望之极,也可见其敢爱敢恨、果敢刚烈…  相似文献   

18.
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诗词,历来被尊为“文学之上乘”。我国古典诗词脍炙人口,源远流长,代表了国人审美理想之最高境界。为承传五千年文明薪火,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语文教师务必激励学生储备诗词鉴赏知识,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品象、推意,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并升堂入室,感受诗人跳动的脉搏,触摸诗人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高考考查阅读的比重非常大,所以阅读教学受到普遍重视,许多老师都在寻求高效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几种阅读方法,现整理成文。点眼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眼者,即在一组文字或一篇文章中的最紧要的语言,对提示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现在我们阅读文章,如果确实有明显的文眼,能“揭全文之旨”,则不妨用“点眼”之法。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文眼为“心里颇不宁静”,它把全文贯穿起来,从而构成了这样的思想感情的线索: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想借…  相似文献   

20.
苏艳 《考试周刊》2010,(8):22-23
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中存在严重的误读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旧时场景的消失和古典情怀的遗落。在新课程背蒂下,教师应从文学鉴赏心理切入,让古典诗词与时代语境对接;更新理念,挣脱藩篱,回归主体,开启思维、情感,为诗词的鉴赏垫一个有力的基点:激活感观,累积体验,在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中逐渐提高其感受物象的能力;进而提高诗词鉴赏时感受、体验的能力。引入媒体,丰富“现场”,将传统资源与媒体对接,将课堂与生活与大千世界相同,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架起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回归生活,诗化人生;构建诗心,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