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对我说:“明天学校要开‘优秀家长’评选会,因为名额只给我班两名,评选前,每个同学都要演讲,介绍自己的家长的情况。”我抚摩着儿子的小脸,微笑着对他说:“根据爸的情况,你敢去竞争吗?”“怎么不敢?”儿子的脸上显出十分自信的稚气。他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家长道德规范》递给我。我看后说:“按上边的标准,我怕不够吧?”“你够!你够!”儿子看来不示弱,很自信,我心里暗暗高兴。自信是竞争的先决条件,没有自信,也就不会有勇气。可是,我又想到,孩子对自己的家长往往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心理,由此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芭蕉花     
郭沫若 《中文自修》2005,(7):127-128
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  相似文献   

3.
曹波 《陕西教育》2010,(1):26-26
2009年12月22日上午9点,甘肃省渭源县的代课老师苏汉伟在和自己所带的一年级10名学生照“全家福”时抹起了眼泪。他说:“每年只有在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的时候才会照一次相,这是我第一次和自己带的小学一年级娃娃合影。”  相似文献   

4.
竞选     
去年开学初.我担任了初中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按照惯例.由我指定了班委会成员。不料,一个同学向我反映说:“老师.您指定的班长在同学中没有号召力,他自己不遵守纪律.还有什么资格去管别人?论组织能力,他还没我强呢!”我很感兴趣:“你敢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能当班长吗?”“当然敢,”他一副自信的样子,“不仅我行.还  相似文献   

5.
何群 《贵州教育》2010,(17):42-43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每每想起那一句“老师,我没有优点”,我都会忍不住哽咽,有种想哭的感觉。在上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课时,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资本。”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特定设计了一个分为两步的教学环节:1.让学生自己找一至两个优点;2.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圈,让一个孩子坐在中间,其余学生一起来找她的优点。按照我的预想,还没等到第二步,  相似文献   

6.
自信     
自信,是暗夜中的一盏灯,风浪中的一面帆,荒漠中的一瓶用之不竭的“宝瓶水”。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我必胜”的勇气和希望,自信能使我们无往而不胜。乐坛巨匠贝多芬曾对某地位显赫的公爵说:“您所以成为公爵,是因为您的出身,我之所以成为我,靠的全是我自己的努力。公爵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但贝多芬只有我一个。”正是这种可贵的自信,使他留下了《生命交响曲》这部礼赞生命  相似文献   

7.
我能行     
为什么有些人不诚实? 因为他没有勇气。 为什么有些人怕挑战? 因为他不够自信。 我能行是医生, 给困难和挫折打一针; 我能行是闹钟, 敲碎你的傲慢心。卜 我能行,是一种勇气; 我能行,是一种自信; 我能行,是一种坚持; 我能行,是一针动力。 如果遇到了挫折, 不必放弃,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行@黄潇$双流县华阳第三中学~~  相似文献   

8.
能够坦然面对那件尘封的“耻辱”往事,我都佩服自己“蜕变”后的勇气。 2007年1月20日,期末语文考试结束后。班主任“护送”我来到年级主任办公室,把我交给年级主任,我知道即将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9.
寻找着眼点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寻找人生着眼点的故事。有个年轻人因为犯罪被判终身监禁,顿时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准备自杀前,他寻思自己活了20多年,有没有人说过一句赞赏自己的话。他想,只要找到一句,就要为这一句话而活下去。他搜肠刮肚、仔细回忆,终于找到了半句,那是上初中时美术老师对他讲的。当他将一幅涂鸦作品交给老师时,老师说:“画得实在太糟了,不过,色彩倒还挺鲜艳漂亮。”没想到,10多年过去了,这半句赞语竟成了他人生的“最佳着眼点”。有了这一点,他的心灵才没有彻底“失明”,才产生了继续活下去的愿望和勇气。  相似文献   

10.
我一个教语文的,被学校安排上《思想政治》课,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疲惫不堪、神情沮丧,原因是我的课堂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我尝试将写作引进思想政治课中。写作是学生畏惧的“苦差事”,但我从简单写作、自由写作入手(告诉学生不要考虑正确与否,把自己想说的写出来),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半命题、命题、材料写作。一个学期过去了,不少学生开始喜欢以笔代言,课堂学习气氛理性多了。如教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一课,开始时我叫每个学生拿一张纸,用一句话解释什么叫自尊、自信,不会写的可以用一两句话写一个“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11.
刚接手四年级某班,我就被告知:小黄是本班厌学情绪最为严重的一个。他尽管是个聪明的孩子,但由于厌学而又屡教不改,因此经常挨批评、受指责。渐渐地,他也变得无所谓了。为了教育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伤透了脑筋。教师要求见其家长,但家长觉得自己也无法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于是干脆找借口不来了。 这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他才四年级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的学业就完了!我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拉他一把,让他找回学习的乐趣,重建学习的自信。于是,我把以往“对付”所谓问题学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教学生立志     
今天的学生似乎受不了批评,师长一批评,有的就丧失前进的勇气,就磨损了自尊;学习、生活上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有的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作为从事育人工作的我,真为这些学生担心:漫长的人生路,有多少坎坷需他们去迈过。他们又将怎样度过呢?同时,我更在思索: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永远满怀信心地前进?为此,笔者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在一次四年级的班会课上,我问学生,你们学习是为什么?除部分同学说是为了父母,大部分同学都沉默无语。当我再问:“你长大想干什么?”除一部分同学说“没想过”。大部分同学的答…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在不断改进,学生知识质量总的来说在逐渐提高,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上问题更为严重。一个五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完“举杯祝福毛主席”一诗后,提问:“谁祝福毛主席?”沉寂片刻之后,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竟把“举杯”当作主语。一个六年级学生竟把“谭祖尧的未婚妻李婉玉和他的妹妹柔玉”一句话当作四个人来理解。五年级新生入学试卷上,一个学生写着:“马马叫肉我做好争,不要做坏争。”经过全体阅卷老师的猜测,才明白他的意思是:“妈妈教育我做好事,不要做坏事。”问题到底何在?依我看来,是有的语文教师教学很不扎实,教学上存在一种漂浮的作风。  相似文献   

14.
我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分数应用题中的“实际完成百分之几?”“下降(超额)了百分之几?”等语句不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让学生联系市场行情和生活实际,每人最少编写三道百分数应用题,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以前一直是被动作业,现在自己编题让他人解答,有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5.
开学初的一天,远远看见了小Z,于是我放慢了脚步,因为我知道,他天天去教务处报到,却没有班接纳他,他已经联系一个月了。没想到,他竟停下脚步来等我,嗫嚅着:“黄老师,让我到你们班去吧。”我有点不知所措,只好说:“转班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我刚接班,也做不了主……”他失望着转过脸,说了声“老师,再见。”又向教务处走去……我心里顿时愧疚的要命,为什么不能给他一次机会呢?虽然他在(11)班人讨厌,但在高一教他语文时,他反应快、读书多,自己不是还很欣赏他吗?可如果收下他,班里岂不是多了一匹“害群之马”?我真的能驯服他吗?我没有足够的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十几年前的一个学生,交谈中得知,他现在手上有两台挖土机,家中还有个铝材店,他主外,妻子主内,孩子上六年级,他的自信和幸福溢于言表。最后他感激地说:“多亏当初肖老师您没有嫌弃我!”这句话勾起了我对十几年前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看了《我是一‘非好学生’》,不由让我想起我的同学讲的一件事情。我的同学有个孩子正在念小学二年级,教他们的某老师有个“绝招”——每当提问时,如果学生答对了,就让全班同学一起齐声对答对题的学生喊:“棒!棒!你真棒!”于是答对题的学生自豪地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坐下;如果学生答错了。就让全班同学一起齐声对答错题的学生喊:“笨!笨!你真笨!”于是答错题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谴责声中面红耳赤地坐下。久而久之,成绩好的同学常常得到了同学的赞扬,越发自信地举手回答问题;而成绩差的同学,由于害怕答错,越发自卑。完全失去了举手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刘愈 《科学课》2010,(2):12-14
前不久,在扬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会上,市教研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教例:上课了,一个老师边喝矿泉水边走上课堂,向学生介绍说矿泉水真甜呀!很多学生都认同老师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手中拿的是矿泉水,它不是甜的。”我惊异学生的这种勇气,更叹服小小的孩子竟有那么好的质疑能力。我决定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的质疑能力展开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一、用辩论化解断章取义带来的尴尬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一框,出现了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按照约定俗成的理解,应该是能够自信地认识自己,即“坚持己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大胆提出:对但丁的名言为何不能理解为自负地认识自己,是一种“固执己见”呢?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广州一所中学高三“成长·梦想·未来”的主题班会上,当主持班会的班团支部书记向全班同学发出此问时,竟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有一小半的同学表示自己不愿意长大。另据团市委在全市中学校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有三成的高三年级学生表示不想长大。广州某省一级学校高三学生小何对记者说:“成年以后要负担的东西太多了,看到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我就害怕长大。”和他同班的小钱则认为:“成人的世界太复杂了,整天都是勾心斗角。我想生活在一个童真的世界,这样就不用去想太多。” (选自《新快报》)三成高三学生不愿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