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群 《文教资料》2011,(22):70-71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必定会发生自在的教师文化与自觉的教师文化的互动,即教师文化身份的冲突。当教师“感觉”到这种冲突存在时,教师文化身份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也就是文化自觉模式。当两种“文化”缺少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和冲突,即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无法通过内在因素的创造性转化而完成转型时,教师文化身份转型就要以一种新的自觉文化因素从外部切人,才能同原有的自在文化层面构成张力和冲突,从而推动教师文化身份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对于不同的社会团体组织找到自身发展特点及应然特征具有适用性,能够为职业本科院校这一新型团体组织提供战略上的差异化指导。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视角下职业本科院校发展的应然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比较身份团体差异上,要明确自身特征;在正视身份团体斗争上,要把握自身优劣;在塑造团体身份文化上,要打造职业性文化价值。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视角下职业本科院校的战略规划重点为:在战略目标上,要锚定职业性与实用性办学定位;在战略行动上,要坚持以选择性卓越为基本理念;在战略保障上,要建设校园品牌文化,增强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通过合作学习三种方式,即课堂讨论,团队课堂展示,团队论文,开展课堂学习。以少数群体成员和多数群体成员的四阶段身份发展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数据收集,本文研究中国本土学生与留学生文化身份发展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中外学生之间的跨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在中国本土的情境下分析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问题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江西省抚州市一个祖传天主教家庭的田野调查,通过叙述研究方法论来探讨中国天主教徒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在世俗与宗教双重身份的交织。作者认为这种双重身份导致了天主教徒在世俗期待中面临身份交织与抉择时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改变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化的语境中,人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追寻和构建起新的文化身份,才能和谐的发展.在整合李安拍摄的电影<推手>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认为性别是由外在表演而产生的,主体是一系列的霸权话语下的表演性行为的结果,通过反复"重复"社会规范而建构,同时,通过颠覆性的操演,主体的本质和身份也有重新意指和改变的可能性。根据巴特勒的理论,本文分析了在《黑暗来临前的夏天》中性别表演对女主人公的约束和压迫,以及她通过对建立在异性文化话语霸权上的性别表演的抵抗而自我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理解教师情绪对课程变革的实施至关重要。本研究借鉴情绪地理学、社会—认知框架等理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探索了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情绪体验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消极情绪比较明显,这是因为道德文化困境、制度困境和专业困境威胁了他们的专业身份认同。为改进教师的情绪体验,课程变革需要营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同时,对课程变革的观念也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3.
华人新移民是当今飞散人群的一部分,华人新移民文学也是一种飞散文学。飞散人群的民族文化记忆与新的异质文化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往往就体现于飞散者对文化认同的确立上。飞散作家在文化认同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与他们如何建构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是密不可分的。《混血亚当》折射的就是飞散者的一种文化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冲突解决能力和外向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等方法对2003~2011年间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师和学习过该课程的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由于课程缺乏本土文化教学环节,很多大学生出现母语文化失语、文化身份不清的问题。通过改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教学方式等解决跨文化交际课程本土文化理论与实践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与外教的冲突时有发生,可是一来中国尊师重教,不愿太多谈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尴尬;二来外教毕竟是大学外语教育的少数者;因此这些冲突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对这类冲突的研究也少之又少。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得不反思这些冲突背后深厚的文化因素。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人调查了我校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外教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困惑和冲突,结合文化区分理论分析了中外文化差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就外教课堂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冯晓凌 《海外英语》2012,(17):176-177
该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建构来说明作者作为一名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这个社会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所遇到的来自心灵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9.
语境多元化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身份构建。通过调查,不同文化环境并没有给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带来显著威胁和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身份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解析了父子冲突这一犹太文化母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冲突的焦点从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转向了对美国价值观的背离。母题的内核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由狭隘走向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