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选》录入陆云的诗凡四题五首。《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是应成都王司马颖之命而作,肉麻地吹捧这位主公,并无可取,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是代言体的佳作,反映了一批前孙吴精英到洛阳来谋取出路、不得不别妇抛雏的哀伤以及内心的矛盾。《答兄机》作于太康十年(289),其时陆机赴洛,滞留在故乡的陆云为他送行。《答张士然》是回赠张悛(字士然)之作,抒写乡愁和目下的辛苦,是了解其时在洛阳之东南士族精英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3.
以《文选》李善注本的一些特殊异文与李善注本所存旧注为线索,通过与不同版本及相关文献的比勘,考察李善注本与旧注本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李善注《文选》底本的问题。认为李善注《文选》采用旧注本的可能性较大,并推测李善作注所用《文选》底本可能原有部分旧注。这为《文选》异文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一个源头性的解释,为《文选》李善注的校勘整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选》李善注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被誉为“考证之资粮”;《法言》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著作,是汉代重要儒家著作之一,李善注中多次引用《法言》。本文将对《文选》李善注中对《法言》一书的引用情况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训诂三则唐遇春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愁思”,中学课本不注,通行注本都释为“忧愁的心思”。案:“思”当训“悲”。先看字义。“思”有“悲”义,一般辞书均收。《辞源》:“思,悲感。《文选·晋张茂先(励志诗)》‘吉土思秋,实感物化。’李善注:‘...  相似文献   

6.
《文选》李善注在大量征引《诗》《骚》文本及其研究《诗》《骚》之有关论著的过程中,从词句承传之渊源生态、以事析典之解读方式及比兴艺术之广泛运用等三方面,充分体现出《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这些对唐代士子的科举考试与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与之所以如此自觉产生,是因为李善注能够自觉奉行《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森野繁夫《宋代的李善注(文选)》(《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李心纯、林和生编译)对《文选》李善注在宋代的演变始末作了细致的分析,读后深受启发。现就笔者所知,将该文涉及的宋代《文选》版刻补说如下。1、关于北宋国子监本。森野先生说:“宋代刊行最早的李善注《文选》,是北宋国子监本。”这是对  相似文献   

8.
《文选》李善注诗歌部分注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李善注本是《文选》最好最具影响的注本,李善常使用术语“某某通”“某某同”指明文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是李注的特点之一,也是为人称道的一个特色。本文在搜集《文选》诗歌部分李善注字的基础上,对他使用术语的情况进行整理,并对某些术语使用情况进行辨误。  相似文献   

9.
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六臣注。其卢谌《赠刘琨并书》诗中有"承侔卞和,质非荆璞"句,凡引李善注《文选》版本系统均注为:"楚子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清代学者胡克家认为"楚子和氏"有误,当为"楚人和氏"。而奎章阁本《文选》则注为:"楚卞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因奎章阁本《文选》几乎保存了北宋秀州本的基本面貌,故此说颇具说服力。基于此,对"楚子和氏""楚人和氏""楚卞和氏"三种观点逐一进行考辨,得出最符合李善原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枚乘《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但是,关于《七发》的主旨却是一个自古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指出:“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选·六臣注》李善说:“乘事梁孝王,恐孝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谏吴王濞之谋反。清梁章钜《文选旁证》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不愿读鲁迅作品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应通过再读鲁迅作品提高自我修养,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鲁迅作品的诗意童趣,把握鲁迅作品的亲情温度,师生合作探讨抓住矛盾的焦点,交流阅读的心得等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真正领会鲁迅作品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接触到移动数字化产品,新媒体终端iPad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iPad的基本特点和小学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从儿童的生活学习和课堂学习两方面分析了iPad在儿童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提出了iPad在教育应用中出现对儿童身体和心灵伤害等问题,最后提出iPad教育应用扩展到各类人群慢慢改革我们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教师节文化是一种节庆文化、尊师文化和师德文化。教师节文化对师德建设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而又巨大的影响力,它以文化手段传递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沟通教师的思想情感、规范教师的行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自觉认同教师节文化中以尊师重教和崇尚师德为核心的价值观,体味到人民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历史责任感。教师节文化对师德建设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打造教师节文化,必须突出教师节主题、深挖教师节内涵、创新教师节活动,把教师节文化建设渗透在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归纳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弃权票的态度,并做简要的评述。接着在对弃权票背后理论依据作充分的辨析之后,明确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后认为:全国人大代表投弃权票会破坏全国人大代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不利于全国人大会议做出科学合理、符合全民利益的决策,从而破坏了人大会议特有功效的发挥。因而得出"应该取消全国人大代表投弃权票的权利"的结论,并希冀从这个角度为我国人大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流动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员工流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国有企业自身建设和员工流动环节两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员工流动问题的一些针对性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嘉庚精神与师德建设论题的提出是与当今时代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这一议题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陈嘉庚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诚毅精神、敬业精神等。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陈嘉庚精神对师德建设的启示是:弘扬爱国主义,强化教师职业伦理;注重以德立身,规范教师一言一行;发扬诚毅精神,反对各种不正之风;倡导爱岗敬业,不断实现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7.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培训的效能取决于培训的品质。文章基于教师发展,从满足培训需求、优化培训过程、扩展培训效能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教师培训品质的方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社团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体育社团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完善了体育教师的身心素质;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英国高等教育的演进,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角色也几度变迁。探讨英国高等教育演进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变迁过程,认为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是英国高等教育演进中政府角色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师组织心理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文章简要分析了教师组织心理研究的应然性,并对教师的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集体效能及学校组织气氛等当前国内教师组织心理研究的主要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