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2.
浅议邓小平人才思想──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晋敏照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培养人才,选拔接班人,认为“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朝气蓬勃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26页)。他的一系列关于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3.
一、词类活用概念的界定 “词类活用”说已经流传了80多年,国内两部重要高校文科教材——分别由王力、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都有“词类活用”的内容,观点基本一致,其他各家都分别从语法层面及修辞角度对词类活用的概念进行界定,虽然具体说法不尽相同,但其论述的本质具有相通之处。郭书中关于“词类活用”的描述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悲剧概念从柏拉图最先涉及,亚里斯多德系统阐述到近代,一直是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演变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而在中国则不同,除了近代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到悲剧概念以外,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而中国诗学关于悲剧观念的历史演变,正如中国古代其它文论一样,是散见在各种伦理、文学、史学的著作中的.孔子最先提出“怨”的审美范畴,继之有“愤”、“不平则鸣”、“想而必怒”等说法,虽没有明确的“悲剧”概念,但其内涵的发展则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考察中西方悲剧观念的历史流变,我们是否会对各…  相似文献   

5.
孙玉梅 《河南教育》2009,(11):55-5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为政治前途奋斗了一生的知识分子,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说自己“仕数不偶”“仕数黜斥”(《论衡·自纪》),意思是当官数十年始终没有机会升迁提拔,相反总是遭到排挤斥责。王充善与人异的性格,直道而行的异端思想。是他“仕数不偶”的内在原因。而学者邓红先生在《王充新八论》中说“王充学习那么好,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及特征 1.教育思想的概念 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于各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它既包括某些教育理论,又包括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和观点”;张斌贤、褚宏启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不管教育思想的具体结果采取何种形式(观点、主张、学说或理论),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倍”与“倍数”○刘诗浩(赣县田村教办)“倍与“倍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概念的本质却完全不相同。“倍”是指把两个数相比较,以其中一个数作标准,看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因此,这是两个数相比较(相除)的结果。例如,“甲数是30,乙数是20,甲...  相似文献   

8.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9.
龙慧 《吉林教育》2006,(7):57-58
一、如何认识“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运用不同概念的目的是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教学的梯度区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一文中对“习作”作出阐释:“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  相似文献   

10.
浅论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文选》中一系列丰富而系统的论述形成了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是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小平同志人才思想的高度凝结和概括,并就人才的标准、开发、使用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论述,研究和学习小平同志人才思想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早记载“倭”的古籍,《山海经》《论衡》《汉书》的相关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是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考察其中“倭”的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光的色散”的自主探究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教学任务分析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编写的《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5月修订版),“光的色散”一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学习光的色散的产生条件及其相关知识。虽然“光的色散”知识在光学知识体系中不是重点内容,但是对“光的色散”本质的学习是很好的科学探究选题,  相似文献   

13.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创造教育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创造教育现状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文化主要沿袭的是儒家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总体上是崇尚传统、尊师守礼的。中国教育很少重视创造教育,更不注重培育创造型人才;相反,却残酷地镇压、扼杀“离经叛道”的创造活动和革命精神。中国文化大含细入、源远流长。历史上也不乏创造理论和创造教育的倡导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0多年前(即在春秋时期)与儒教几乎同时诞生的道教(即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虽然全书并无“创造”二字,但却包含有世界上最早、最深奥的创造理论:如“无为而为”。它是…  相似文献   

15.
陈庚 《成才之路》2011,(31):89-I0018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生活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受时代风气影响,冲破了前人在尚贤、知人方面的僵化模式和世卿制的思想羁绊,在其伟大的著作《史记》中分别阐述了有关人才基本素质、成才、人才事关国家兴衰以及用才等方面的人才思想,总体上表现出实践性、开明性和人民性的特点。司马迁的人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龙 《科学课》2009,(9):34-35
一、问题缘起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有1个课标点3.3(如图1所示),但《课程标准》对到底什么是“可逆”和“不可逆”却只字未提,所以这个概念一直是个引起争议和让人费解的焦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孔子曾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说话没有一定的文采,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就不能传播到远方,这充分说明语言的文采与否对于语言所具有的重大影响。而反观近几年的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与你为邻》(2010年)、《常识》(2009年)、《不要轻易说“不”》(2008年)、《传递》(2007年)等,虽然命题充分体现出了其人文关怀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