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谈古典诗歌的鉴赏(下)周先慎了解,感悟,联想—这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三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三种境界。下面分开来说。一、了解了解是鉴赏的基础,也是鉴赏的开始。了解不等于鉴赏,但没有了解就谈不上鉴赏。对一首诗的了解,大致有这样一些方面:第一是语言。...  相似文献   

2.
寻情、探理、识趣,应是解读诗词、走进诗歌世界的三重门。在诗歌鉴赏中,倘能抓住形象,启发联想、想象,开启这三重门,我们便会真正走进诗歌世界,在审美实践中炼就鉴赏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漫谈古典诗歌的鉴赏(上)周先慎关于古典诗歌的鉴赏,想谈两个问题:鉴赏的准备;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先谈第一个问题。这里讲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点的了解和认识。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  相似文献   

4.
<正>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是丢分最多的题型之一。其实,解答鉴赏诗歌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读诗,首先是能读懂,找到鉴赏诗歌入门的钥匙,就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把钥匙就是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写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题目也可以让人明白是哪个一类型的诗,进而了解诗的  相似文献   

5.
联想是诗歌鉴赏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想,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联想就像显微镜,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最细微之处;也像放大镜,能透过有限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像望远镜,可以联结时空,由此及彼,纵横千古,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本文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借用杜甫的其他诗歌,来谈谈在诗歌鉴赏中运用联想的一些常见方法和途径。一、意象扩充的联想受字数的限制,诗歌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现意境,表达情意。而且诗歌讲究“空白”的运用,这就使联想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登高》的首联,共写了七个复合意象:风急、天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审美活动。对诗歌的鉴赏虽然没有“秘诀”可言,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拟结合今年的语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略举一二言之。第一,鉴赏诗歌应从感受形象出发。任何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离开了形象,便无所谓文艺;离开了对形象的感受,便谈不上对艺术的鉴赏。对绘画作品,我们是通过感受它的形象进而领悟它的内蕴;对音乐作品,我们是通过感受它的节奏和旋律进而领会它的情感。诗歌也是形象感特别强烈的艺术形式之一,鉴赏诗歌也必须首先从感受形象入手。赵师秀的《约客》一诗,既有自然形象——雨、青草、池塘、蛙;又有人物形象——待客不至  相似文献   

7.
诗歌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应该遵循联想和想象原则,即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善于进行丰富表达,由表及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如果我们读诗"只拘泥于诗歌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叶圣陶语),没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的鉴赏力就无从谈起,因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编的高中语文试验教材必修本第三册共选入古今中外的诗歌精品 34首,再加上一、二、三册读本所选,有好诗近百首。这样多的诗歌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足见编者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也足见作为一个高中生,学习鉴赏诗歌,提高诗歌修养的重要性。但要学会鉴赏诗歌,领会诗歌的精要,却又是件不很容易的事。因为诗歌含蓄,竟境深幽,跳跃性又大。鄙人经过多年教学和鉴赏诗歌的体会,认为诗歌教学,可以从下面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一、反复诵读   诗歌的本质特点之一是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所以鉴赏诗歌,首要的是要反复诵读…  相似文献   

9.
阅读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即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诗歌鉴赏的实质就是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然而,诗歌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这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尤其是面对高考,语文老师讲的更多的是解题技巧,似乎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事实上并不如大家所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违背了鉴赏的宗旨,不是真正的鉴赏,而是机械的做题。以做题为目的表面上看来是在走捷径,其实是舍本求末,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才算鉴赏,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两个“走进”。  相似文献   

10.
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呢?鉴赏诗歌要抓住诗歌的意境,着重从几个方面入手。一、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心认为联想是思维的初级阶段,想象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借助诗歌的意象,能积极的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  相似文献   

11.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外国诗歌作品不多,外国诗歌作品历来不被语文老师甚至是语文教学所重视,几乎谈不上有鉴赏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外国诗歌的鉴赏指导,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不同的诗歌,把握鉴赏的特征,以提高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可以用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可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也可以多首诗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指对诗歌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诗歌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有理解的参与,也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是情和理的统一。鉴赏诗歌,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言外之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如果适当运用"还原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还原抒情主体、典型场景、情节事件、思想情感、特定语义,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解读文本。值得注意的是,"还原法"需要一个坚实的前提——联想和想象,其在鉴赏诗歌时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联想和想象,"还原"将无从谈起,毕竟"还原"只能是一种意念上的"再现",不可能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对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诵读法”,“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都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值得借鉴。但我认为,在教学中除了词句的掌握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对诗歌思想内容及其所营造的意境、诗的风格特点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一、在联想中鉴赏古诗鉴赏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关键步骤,也是体会诗歌艺术风格的重要一环。而联想,恰恰是进行鉴赏的最重要的思维活动之一。朱光潜在《美感与联想》中说:“在关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  相似文献   

16.
联想与想象作为一种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打破古典诗歌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69):11-12
古诗鉴赏尝试按照"感受——精思——拓展——创作"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阶段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先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感性的认识。精思阶段以词语替换、逆向还原、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鉴赏诗歌。拓展阶段不能满足于一首一首孤立地谈诗歌,而应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范围,把一首诗歌放在一系列诗歌作品的比较中观察,这样就能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站在横向和纵向的角度上更深入地鉴赏诗歌。创作阶段是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这样可以让学生揣摩体会诗人在诗歌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等方面的技巧,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个创造者,需要有较强的联想能力。通过联想,可以由此及彼,扩大思路;善于联想,就要善于运用相似比较、同类比较、正反比较、因果联系等方法。诗歌鉴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读者也要善于联想,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作。那么应当如何联想呢?一、相似法。在鉴赏诗歌意象时,寻求意象与所叙事物的相似点。这就是相似联想法。运用相似法,得分两步走。先是了解意象的特点,包括形、声、色、态等方面的特点。例如由“莲”联想到茎的中通外直,花美丽芳香及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由“柳”联想到柳条的轻柔飘摆,柳絮的漫天飞舞等。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意图: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目标。鉴赏诗歌,首先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所以,本节课把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把体会古诗词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创作的经典诗句的赏析,作为本课的最大亮点,以此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创作诗歌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