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语言学批评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追寻其中深隐的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而语言形式包括韵律、用字、造句、意脉、意象等各个方面,这正是语言学批评分析唐诗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展示了语言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并由此探讨了语言学批评在唐诗研究中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学批评与传统诗歌批评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3.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根据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将唐诗经典与后世与它产生联系的文学经典看成是一种互为经典的关系.唐诗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其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等多个方面.后世这些文学作品与唐诗经典一起形成一种“共生效应”,在实现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唐诗经典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唐诗评选》中的评语为论唐诗者征引不辍,但对此书整体的批评观,学界却鲜有论及。作为一部诗歌评选著作,《唐诗评选》在诗歌的取舍褒贬之间体现出了“以平为贵”的批评观,此批评观涵摄了诗歌的风格、情感、结构和语言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礼仪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体现出来的态度,包括热情周到,体贴宽容,善解人意等,目的在于给对方备受尊重和重视的情感体验。"礼仪"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情感是践行礼仪的基础。"礼仪情感"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目标、内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运用好"礼仪情感"。  相似文献   

7.
目前初中学生的作文普遍欠缺真情实感的表达,本文试从"写作指导中的情感效应""评改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在总结评价中的情感效应"三个方面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如何用情感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在作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效应。  相似文献   

8.
人脑中的世界是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生成的。语文来自于这一过程中对世界的抽象或想象而对应着世界。学生学习语文就在认识世界;反之亦然。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所学都是人类为与世界交流而创造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生成规律。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并非语文课程学的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相关的内容而只附带学习这些形式表达的内容,其他课程学的是语言文字作品的内容而并不专门学习表达这些内容的语文形式;而是语文课程所学为通用语文,具备立人性,其他课程所学为专用语文,只具塑人性。如此,语文课程的合法性也就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溧水”街上话”声母变异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分析得出:声母变异具有社会分布特征、阶段性特征和方向性特征;变异一方面受到原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改变了原有声韵组合规律,出现了声母的归并、腭化和调整,打破了原有声母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认知语言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范围表现出三个轴线和三个层面(Divjak et al.2014;张辉等,2018),其中三个轴线反映了其研究的三个取向:"还原论"取向,"社会"取向与"方法论"取向。"社会"取向指的是,最近十多年来认知语言学开始考察语言的社会层面,把塑造语言的社会动力纳入到语言结构的解释之中,衍生出认知社会语言学与批评认知语言学,产生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与"批评转向"。为了进一步促进认知语言学这一新领域的发  相似文献   

11.
三年初中是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基础,此阶段也是英语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新课标要求加强中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然而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是听说,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在众人面前张口说话,害怕不小心说错,害怕受到批评,害怕别人嘲笑。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影响学生英语听说的一大重要情感因素——焦虑。据专家、学者研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遵从文本阅读规律,以儿童的视角,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巧妙穿插习作微技巧教学,循序渐进地学习领悟和"语用"实践,让"阅读"与"表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南龙翼将比较批评广泛运用到他的诗评活动中,他对唐代诗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比较批评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对宋诗、明诗也以比较批评方式论之,折射出了南龙翼古典诗学批评方式所蕴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称呼语和人们的社会关系这一主题是社会语言学广泛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称谓的角度考察"小三"一词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栖居在其上的社会价值判断、情感色彩、历史沉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虽然以"得意忘言"式的批评为主流,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在诗话词话中对语言形式问题的论述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论述并不具有明确自觉的语言学意识,但与注重文本形式分析的语言学批评则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6.
对英语中情感的概念化过程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隐喻和换喻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情感的语言表达,多是共时的研究,鲜有历时的探讨。本文试图对情感语言进行跨语言的历时研究,即利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从历时的角度,对比研究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宋初相当数量以富贵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催生了唐诗格和《二十四诗品》对诗中"富贵"的理论探讨,并由此催生了以宋人"富贵"批评的形成。"富贵"批评以"气象"论诗,着眼诗句或作品深层次的风神气貌,它上承唐人诗学批评中的物象理论和"体"、"格"理论,又涉及到文学批评中的形神关系理论,并认为适当用典是作品具有"富贵态"的必备条件,这是宋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求雅的理论表现。"诗能穷人"及与此内容相关的大量诗谶影响下的创作心理是"富贵"批评形成的心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的态势。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用训练,让阅读与表达进入相融相长的美好境界呢?笔者认为,运用"模块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能让这一训练更加灵动、丰厚。所谓"模块",是指在"知识、能力、情感点"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为依据,描写古田平湖话语音系统,分析声母特点,着重对声母方面语流音变进行全面考察,分类讨论,归纳出声母类化规律,列举规律外的特殊情况,指出与福州话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论批评共鸣     
该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研究批评在接受过程中批评主体与体批评客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批评期待视野中的批评主客体交流基础上产生出批评共鸣的理论和观点,分析了批评共鸣的结构层次,从情感共鸣到心灵共鸣,再到理性共鸣的过程,揭示了批评接受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感性的双向循环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