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对当时中国的病态化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入剖析,用诙谐、机智、锐利的讽刺语言,刻画了方渐鸿、李梅亭等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结合《围城》的具体内容,分析《围城》对人物虚荣心态和崇洋媚外心理的讽刺刻画,以及讽刺语言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4.
小说《围城》自发表以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然而大多数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隐喻及主题的构建目前还较为少见。近年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图式理论是隐喻构建的重要理论,对于研究隐喻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从图式理论这一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出发,研究小说中出现的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认为这些隐喻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即"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进来"这一人类普遍的围城心态。  相似文献   

5.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7.
《名利场》与《围城》是英中文学名著中相隔百年的讽喻小说。两者的故事层面、文化层面相似,在小说技巧方面也如出一辙。区别在于人物塑造的手法与妙喻珠联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写于1946年的《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严肃而耐人寻味的讽刺小说,无论是人物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的刻画还是语言等都充满了讽刺艺术的魅力。基于此,将以《围城》中的人物活动为线索,就其精雕细琢的情节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描写上,探讨讽刺艺术所蕴含的诙谐与幽默。  相似文献   

9.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意识流小说中,语言符号以多种变异形式服务全文情境和人物情感。文章基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分析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和语域变异四种语言变异形式在小说中的功能与作用。语言变异现象在《尤利西斯》中不仅极具表意功能,也能有效地刻画和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诗化小说以叙事的散文化、语言的诗意化、环境的主体化、主题的象征化和人物的纯一化为表征,在字里行间隐喻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凝聚着作者对人性、对文化乃至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统编版教材选编了《哦,香雪》《百合花》《荷花淀》和《边城》等多篇诗化小说作品。对这些诗化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在梳理、比较、整合和鉴赏中打通学段,构建“从一本书到一类书”的解读路径。  相似文献   

11.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2.
浅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借助于隐晦的意象和象征性的语言,作者诠释了小说的内在主旨和人物复杂隐蔽的内在心理。在劳伦斯所使用的众多的意象中,花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助于揭示主题的意象,也是劳伦斯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媒介。对小说中重要的花语进行解读,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小说《围城》作为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描写人物对话时,钱钟书先生使用了大量称谓语来体现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化,更加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围城》这部长篇小说为语料,通过列举称谓语在《围城》人物对话中的应用实例,探讨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人物对话中的作用,进一步从语用学视角关注语篇信息的理解与表达,以期为学者研究称谓语的语用学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2,(16):213-215,225
该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为文本,着重探索和研究文本中出现的称谓语的使用状况。通过称谓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对小说中的人物、情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并且使用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对文中称谓语进行举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为文本,着重探索和研究文本中出现的称谓语的使用状况.通过称谓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对小说中的人物、情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并且使用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对文中称谓语进行举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围城》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其讽刺手法和艺术为世人所称道。文章主要从社会制度、人物心理特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三个层面来展现其独特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7.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中,总少不了人物语言的对白描叙。它既是作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必要手段之一。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在人物语言描  相似文献   

19.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善于抓住人物在各种特殊环境下的不同心态,同时采用多种手法进行心理描写。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在国内外被誉为上世纪40年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它概括了作为现代人的全部复杂情感,又寓意着深厚的人类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