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优秀作品而享誉中外文坛。20世纪60年代初,老舍先生曾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观光。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林穗芳工程浩大的8卷本《汉语大字典》、12卷本《汉语大词典》和74卷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任务相继完成,在中华文化建设上树立了三大丰碑。再接再厉,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开拓新领域,攀登新高峰,是我国学术界和出版...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以其海纳百川的精神包容了各种文化,像是诗词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档案文化等,绝无愧于“中华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称号。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而其中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档案文化。缤纷多彩的档案文化,使得《红楼梦》故事情节的表现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8年深圳华强动漫推出的《熊出没·变形记》为例,以其创新内涵、营销模式、教化影响,以及熊出没系列所秉袭的优势等为关注点成文,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及提升文化软实力也多有圈点。  相似文献   

5.
李平 《传媒》2024,(3):97-98
<正>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路径。中华文学名著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需要立足于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文学名著的传播内容,构建多模态的“传播”和“接受”路径,多维度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誉满中外。《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亦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诸多学者从文本、译介、传播、接受、文学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角度对《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逐步丰富了《西游记》在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古琴,又称七弦琴。考其创制,相传有伏羲、神农、黄帝等“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绵延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堪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证诸中华元典,如《尚书》、《礼记》、《左传》等典籍,颇多与琴有关的记载。至于《诗经》里的“琴瑟”之句,比比皆是,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纵观古琴艺术发展史,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名曲名谱不胜枚举,名师名家传承不绝。“士无故不撤琴瑟”,在以礼乐为本,至隋唐以后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格局中,古琴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登堂入室,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琴棋书画并列四事,古琴位居其首,琴道琴艺已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中感荡心志、宣泄幽情的载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国宝家珍。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13,(9):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前正式启动"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全媒体传播平台"项目。该项目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借助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面向东南亚华文教育和小语种人才交流,构建的一个基于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内容的管理、传播和交流平台。该项目首批拟将《论语》《庄子》《诗经》等30种中华文化典籍,及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汉字、戏曲、建筑等16种专题内容,制作成集多媒介于一体的优质数字文化资源,译成东盟十国8  相似文献   

8.
曾有这样的一句名言:“海水所到之地,必有华人。华人聚居之地,必有中华文化的滋长、茁壮。”此话不假。当我来到华人占当地总人口(约400万)70%左右的东南亚小岛国新加坡时,也就无须担心看不到华文报纸了。在新加坡出版发行的10家报纸中,华文报就有4家之多。它们是:《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星期五周报》。这些华文报章,对于在读者中传播、培养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以及成为人民与政府间沟通信息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华文报,办得活泼、有生气。它们每天向广大读者提供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5,(4)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马来西亚华文报纸齐连声作为赴东南亚的陕西省新闻考察团成员,所到之处,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这里的华文报刊。马来西亚有近30家华文报刊,其中《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光华日报》三大报业集团覆盖着马来西亚的华人聚居区,并辐射到东南亚及港澳...  相似文献   

10.
《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而儒家乃是中华文化中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方面,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弟子规》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对社会起到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龙报》是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中俄双语媒体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其"中华文化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搭建中俄两国文化桥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选取了《龙报》"中华文化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主要文本,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分析了《龙报》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特色,认为其向俄罗斯华人华侨及汉语学习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贸易传播、中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还通过主题活动传扬中华文化,充分体现出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1995,(2)
《中华大典》成功在望──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2月22日记者:朱建国为建立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典籍的超大型电脑数据库《中华大典》而研制的“全汉字操作系统”,经过8年拼搏,最近进入尾声。该操作系统一俟最后完工,汉文化典籍的保存、整理、检索将实现电脑...  相似文献   

13.
柴静,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出镜记,代表作品有《非典时期的王府井》、《人民医院隔离纪实》、《阿的噩梦》、《双城自杀之谜》;曾担任湖南电视台《新青年》、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光与影》杂志撰稿人,曾出书《用一辈子去忘记》:  相似文献   

14.
肖红廷 《出版广角》2015,(17):156-157
对动漫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创作是当前的热门行业。这些年,随着动漫影视产业的急速升温,《秦时明月》《功夫熊猫》《大圣归来》等不少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动画电影登上了大银幕,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动漫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中国元素及其对中华文化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3月1日,《知心姐姐》杂志创刊暨“知心调查”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知心姐姐”作为《中国少年报》的一个著名品牌栏目,已经有42年的历史,它曾以其独具特色的亲和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在孩子与父母都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的今天,由中宣部、国家新闻总署批准创办的《知心姐姐》杂志,将有助  相似文献   

16.
报纸副刊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曾以媚俗、迎合的面孔取悦于大众.奇闻异事、滑稽故事、武侠和言情小说,以及俗词俚曲等等,以其内容的趣味性和消闲性,为读者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笑资料.如张恨水的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就是这个时期报纸副刊登载的热门小说.  相似文献   

17.
华夏文明的精粹《中华传统文化大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马汝军我国第一部大型文化专著集锦《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隆重推出。千年古国,文明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4000多年来,国家不断再造,然江山永固,华夏民族始终一脉相承,直贯...  相似文献   

18.
舰队街沧桑     
伦敦的舰队街是一条长不到一英里、狭窄而又拥挤的街道,但它曾以英国新闻业的代表而名噪于世。英国出版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报刊,如《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家报》《经济学家》等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舰队街和它附近的街巷中。在极盛时期,它曾有“第四等级(新闻界)的爱丽舍宫”的绰号,以其舆论在英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为维护大英帝国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这里也是创造可畏人言、传播黄色新闻、揭露名人隐私,曝光官场丑闻的所在。一些政客、商人也把这里作为晋身、发财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传统文化背景的歌舞类节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优秀剧目的传播优势;对《只此青绿》节目中色彩、音乐、舞蹈、服饰、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解析,探寻这场视听美学盛宴的成因;对《只此青绿》所体现的多维度传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建构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缪立平 《出版参考》2005,(1S):13-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存的多种大藏经陆续被整理影印出版,而《嘉兴藏》由于规模巨大,尚未出版。《嘉兴藏》是佛教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佛学界瞩目的史料宝库。2002年5月,北京慈航《径山藏》(嘉兴藏)研究中心与民族出版社决定合作出版《嘉兴藏》,并按国家规定,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审核同意,最后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作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这次整理出版《嘉兴藏》是自从《嘉兴藏》刊印问世以来第一次全面进行发掘和整理,被誉为繁荣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