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本论》不仅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巨著,也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所创立的中介哲学范畴理论,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资本论》中的抽象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对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实际上中介作为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中更深层次的范畴,因此我认为,在《资本论》方法论中,应该有中介学说的一席地位,必须重视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研究。中介在《资本论》中的科学涵义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使用“中介”这一术语的第一人。黑格尔认为,中介是同直接性相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改造和批判继承工作,是他们毕生共同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837年青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时业已钻研黑格尔哲学,不久,他写下了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批判成果的许多著作,诸如:《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等。在此期间,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还散见于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后来,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等著作中继续扩大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马克思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形式"和"内容"问题以重大意义,他也是以此视角来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强调了马克思《大纲》和《资本论》中源于黑格尔的概念和历史的辩证法;批判了那种忽视《资本论》方法的理论研究。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极其丰富的方法,只有它能够发现连接《资本论》中的抽象理论和当代具体现实的那些过渡环节。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李亿  钟虹 《天中学刊》2012,27(4):34-3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市民社会时采用的依然是启蒙思想家们所习惯运用的人本主义逻辑范式,即从"应该"和"是"的矛盾差距中引出批判张力。这种逻辑范式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一样存在着价值悬设。尽管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还是以人本主义的逻辑范式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但是马克思已经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问题了,这可以说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一个超越。  相似文献   

5.
“纯有”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从抽象的“纯存在”过渡到具体的“定在”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逻辑运演过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共同构筑了结构相似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与《资本论》,“纯有”作为概念辩证法的起点是思辨抽象的结果,最终又回归抽象概念。而商品作为《资本论》的起点具有一般的抽象规定性,它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科学抽象,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以商品为《资本论》的起点超越了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开端的“纯有”,在本质上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逻辑学的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而其中最精彩的又是关于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思想。所谓“整体性”即指范畴的普遍联系和内在的有机的统一;“流动性”是指范畴的变化发展。在黑格尔那里,范畴的这两个系统性原则是他用来建立唯心主义辩证逻辑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他建造“理性的大厦”和“思维的王国”的两个基本原则。黑格尔在建造辩证逻辑这座“理性大厦”的同时,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旧逻辑(形式逻辑)和康德的先验逻辑,清算了以往逻辑范畴论中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而深刻地阐发了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辩证法思想。列宁精心研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把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原则改造成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中,是否把逻辑必须与历史一致作为一个原则贯彻始终?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资本论》中,一些范畴的逻辑顺序,不论在本质关系上还是现象的实在发生上,都是与历史顺序相一致的,如商品—货币—资本的进程。对此类范畴的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是没有分歧的,分歧主要是一致中的历史内容,是包括一般商品发展的历史呢,还是仅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篇,商品范畴是其宏伟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是,作为这一逻辑起点的商品,是什么性质的商品呢,理论界对此争论颇多。现在较多的同志认为它是撇开了资本和剩余价值关系的资本主义商品,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它是前资本主义简单商品。前者侧重以《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论》逻辑体系是对贫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反映为根据;后者则侧重以简单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资本论》的逻辑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为基础。这些当然都有它的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可以把两方面的依据综合起来,就是说:在肯定《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又承认简单商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在肯定《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反映的同时,又承认所反映的是运动中的经济结构。如果这样看是对的,则我认为可以辩证地来认识开篇中分析的商品的性质,即:它是简单商品,但不是独立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之外的简单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前提的简单商品,它包含着资本主义胚芽,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它构成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后来又表现为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真实意图在于批判资本的拜物逻辑,它体现在三个主要理论层面:第一,人的历史的回归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价值指向;第二,废除“劳动”的哲学意指在于资本非人性维度的现实批判,这同时也是马克思考察工业现象的内在逻辑;第三,资本控制论是马克思提出经济形态自然史过程人学辩证法的逻辑结论。这既是《资本论》所蕴含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真实语境,也是当前研究现实资本过程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对哲学作逻辑和历史的批判并进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学》以改造旧形而上学和旧形式逻辑为己任,试图将缺乏形式的形而上学(哲学)和缺乏内容的旧逻辑分别使之形式化和赋予内容,在新的基础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一个逻辑和哲学高度统一的范畴体系——逻辑哲学。逻辑哲学当与他对自然、精神、历史、法、宗教和艺术等所作的哲学考察而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有所区别。本文的研究将提供如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