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卫峰 《天中学刊》2005,20(6):112-113
表现主义是在视觉艺术中以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的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派别。表现主义画家认为,主观是惟一真实的。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反对机械的模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他们常常在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悲观和伤感的情调。表现主义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曾经广泛地影响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2.
“表现主义”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现代艺术运动中的一个艺术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艺术表现中的主观性和情感宣泄。其代表人物有蒙克、康定斯基、柯柯什卡等。20世纪初和20世纪80年代两次表现主义在德国兴起究其原因,这恐怕和德国文化的内省气质以及对“精神”的重视有相当大的关系。黑格尔把艺术视为“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方式,当他的思想向“右”的方向发展时,“表现”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变成了“艺术就是表现”的命题。尼采虽然不认同黑格尔的这种理论,但是他对“酒神精神”的推崇同样给表现主义运动注入了强大…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强调主体精神表现,这一点和中国写意性绘画“直抒胸意”的艺术追求有着惊人一致性,两者都追求主体精神的自我表现,但表面相同却不能掩盖其中实质差异。中国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能动的控制、奴役自然以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钱慧 《早期教育》2012,(9):43-45
表现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是情感或直觉的表现,艺术表现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灵。本文从表现主义美学的视角解读儿童的绘画,认为儿童绘画运用“变形”的创作手法,表达儿童真诚的心灵,儿童是优秀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偏重临摹、灌输技能等现象有着积极的指导和纠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表面上看,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只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表现主义”趋向(中国化)的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客观性”基础乃是丰氏本人架构起来的。在他的艺术思想中,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演进趋势,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凸显,另一面同时也是作者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即所谓朝着“表现的艺术”迈进的过程。这使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入侵。正由于此,出于对艺术独立地位的维护,他刻意“遗忘”了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科学主义特性,而竟力张扬了它的“表现主义”倾向,并将这种“表现主义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理论的层面沟通起来。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实际上负有一种遏止科学实用精神、维护艺术独立地位的使命,并且和当时中国“立人”的时代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绘画史上,作为“后印象派”画家的凡·高被誉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图式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东方艺术精神和绘画语言的吸收。凡·高的绘画注重自我的精神性表达和对创作主体个性的尊重,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初期前后林语堂的文学观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换,由前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战斗性一变而为崇奉“闲适”、“幽默”、“性灵”。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林语堂对此的理解又是不全面的,他的三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某些疏欠正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意在笔先”是艺术构思阶段,“化机”则存在于艺术表现过程。“意在笔先”是基于既定计划的有机应变,“化机”则强调情感流溢的随机应变,侧重于感兴顿悟,即兴创作。“化机”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一大优势,而“九朽一罢”的创作方式往往以牺牲写意画的特质为代价。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应该充分理解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继承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神灵魂,以“化机”达到自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1.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形式层面上的“笔调”,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无所不在的而且也是抽象的创作主体(“个人”)得以被建构起来。这个空洞和高度抽象化的创作主体,因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沈柔坚在理论上欣赏“性灵说”、“表现说”,形成了注重情感表现的艺术观,在创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在木刻版画创作中,他大胆地将中国民间绘画与西方野兽派、表现主义特点融为一体;在中国画创作中,他将大写意与表现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沈柔坚对中国画的创新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开辟了中国画发展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上看,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只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表现主义”趋向(中国化)的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客观性”基础乃是丰氏本人架构起来的。在他的艺术思想中,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演进趋势,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凸显,另一面同时也是作者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即所谓朝着“表现的艺术”迈进的过程。这使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入侵。正由于此,出于对艺术独立地位的维护,他刻意“遗忘”了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科学主义特性,而竭力张扬了它的“表现主义”倾向,并将这种“表现主义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理论的层面沟通起来。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实际上负有一种遏止科学实用精神、维护艺术独立地位的使命,并且和当时中国“立人”的时代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一向被认为是表现派作家,他在西方的精神导师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克罗齐以其“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直觉因此就是艺术的美学观,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但全面深入的考察显示,林语堂身上更多的还是中国气息,他与克罗齐之间的相异性要多于相同性.林语堂是西洋头脑与中国心灵奇异结合的产物,他所向往的是一种融汇东西方的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本认为,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十七年学的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即“时代颂歌”,对新生的祖国和使祖国得以新生的党和领袖的热情歌颂;“英雄传奇”,以历史创造和胜利自居的一代人对自己历史现实的复述;“现代神话”,在创造“神话”的时代出现的以虚拟、夸饰为特征的学创作;“枯萎之花”,时称“干预生活”的学,突破禁区、揭露矛盾、描写人情、表现人性的创作。中国当代学带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意识、带着为新时代呐喊助威的使命感、带着对伟大革命胜利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对未来前途的狂热幻想而步入十七年。以《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为依据,十七年学运动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学的鲜明时代精神和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发展方向。毋庸讳言,随着政治越来越明显地指导和干预,加之创作主体受传统化意识和既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学在过多的批判运动中不断失落着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在强调反映新时代精神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低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对社会生活反映得直接、浅薄,甚至失真、矫饰,使创作中的理性因质逐渐排斥了创作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失却了对人的本体真实的追求和对生活复杂性、丰富性的审美愿望。当然,在十七年中的某些时候,由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作家艺术良知的发现和对现实主义的执,学创作曾出现了百花斗妍、丰富多彩局面,留下了一些名篇佳佳,但可惜稍纵即逝、昙花一现。纵观十七年学的发展,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其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着不同的表现,下面具体对这一态势做些观照和梳理。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17.
鲁迅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通过三种途径对历史和神话进行大胆的改编和创造,即“历史的同时化呈现”、“取一点因由’’再“随意点染”、人物形象的“脱冕”。历史和神话为什么能被鲁迅象“橡皮泥”一样任意地揉搓?是因为《故事新编》是西方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在表现主义那里,为了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个体情感,历史可以成为主观表现的工具,被创作主体随心所欲地撕碎、变形、颠覆、改编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以其变化多端的表现主义技巧和执著地反映人生的创作态度革新了美国现代戏剧的概念。其表现主义代表作《琼斯皇》是打破时空观念、外化内心世界的一部表现主义杰作,其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表现主义艺术手段来描写主人公的潜意识幻觉,以及他精神的瓦解、分裂、崩溃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何存中小说的创作历程、创作得失以及创作主体的艺术追求的轨迹,在评论界何氏创作评论中作了首次性的整体把握。其中着重评析了主要创作阶段——第二阶段的创作情况,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化、作品主题的多层次开掘、艺术方法的式样化等方面,总结了何氏的创作成就,提示了何氏创作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全篇并简略勾勒出何氏“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对何存中小说的创作历程、创作得失以及创作主体的艺术追求的轨迹,在评论界何氏创作评论中作了首次性的整体把握。其中着重评析了主要创作阶段──第二阶段的创作情况,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化、作品主题的多层次开掘、艺术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总结了何氏的创作成就,揭示了何氏创作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全篇并简略勾勒出何氏“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