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怎么搞的,我现在阅读报刊,很怕见两个字——“辉煌”。一见到它,就眼皮发胀,头皮发麻。现在这个词已经“辉煌”到千篇一律地用于一切表达对美好的事物(或者写作者要肯定的事物)的赞美上,并成为一种定式,泛滥成灾了。 “辉煌”是一个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都是“光辉灿烂”。显然,它是相对于“一般”而言的。如果我们使用无度,你也“辉煌”,他也“辉煌”,这也“辉煌”,那也“辉煌”,那么也就不成其为“辉煌”。正如满天的星星,倘若个个都“辉煌”如太阳,也就无所谓太阳的“辉煌”了。应当指出的是,“辉煌”一词的滥用,已不止于一般的小报小刊上,在某些中央一级的大报大刊上,也屡见不鲜。某报有一篇文章是谈“怎么看国有企业总体状况”的,虽然肯定了成绩,也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6,(1)
我的“函授大学”文周竞编者按:周竟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故事大王”,童工出身,由读“函授大学”——报纸期刊而步入文学创作。他是一个有心人,一个见了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一个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当初给他“每信必复”的报刊编辑(也可称之为“函授大学”...  相似文献   

3.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写稿也一样,文贵自出机杼,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人云亦云,套用重复,三番五次的轮回,读来如同嚼蜡。这类现象我们绝不少见:说到“困惑”,于是便有“消费者的困惑”、“大商场的困惑”、“书市的困惑”、“吃喝的困惑”,连篇累牍;谈及“怪圈”,于是相继有“文人的怪圈”、“家教的怪圈”、“休闲的怪圈”、“股份制的怪圈”,纷纷亮相;出现了“辉煌”,更有数不清的“辉煌”出台,“明天更辉煌”、“再创更大辉煌”、“辉煌的岁月”、“把乡镇企业推向辉煌”;谁家先用了“误区”,于是接踵…  相似文献   

4.
(一)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之类的先进典型,通常被人们誉之为“瞬间的辉煌”。瞬间的辉煌,惊心动魄,一鸣惊人。然而,瞬间的壮举,稍纵即逝,难以“定格”,无从再现。抓不住瞬间,就挽不住辉煌。恰如莎士比亚所说:“好花盛开,就该尽先采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二)、瞬间的辉煌,向来不贴“安民告示”。耳不聪,目不明,再好的“瞬间”,最终也会是过眼烟云。宋代陆游《文章》诗云:“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而“仍得”之妙,不仅贵在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而且,“机遇垂青于准备的头脑”…  相似文献   

5.
就“个体”来讲,我曾想固执地在写作上不“换笔”——因为我始终觉得无论是毛笔转换成钢笔或圆珠笔,最终其体现形态上毕竟是在“方块”汉字基础上的书写,而电脑的写作是手指与键盘“点击”的记录。我担心思绪的流淌会因“点击”的操作而失去一种特有的文字体验与感受。而就“群体”来讲,面对网络对所有媒体的冲击,不屑与不安曾一直令我茫然:没有编辑辅助的“文学创作”和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自由谈”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滋润智慧、抚慰灵魂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2)
关于“话说陕西人”专栏的信维祖同志:《陕西日报》“秦岭”副刊的“话说陕西人”专栏,我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但没有连续读下来。今天,仔细读了送来的复印报页,特别是看了《秦人也能超人》、《重振秦人雄风》、《陕北的明天更辉煌》、《给故土切切脉》、《创造不等于模...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2.各位劳动模范,各位模范工作者。十、“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是句内括号,还是句外括号;是单破折号,还是双破折号。例如: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3.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4.知县大老爷…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的人生在我们今天看来称得上是辉煌的,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一辈子生活在深深的孤独感中。他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相似文献   

9.
且将平淡孵辉煌高伟杰【吉林】5岁的时候,妈妈曾问我:“长大后你要做什么?”我答:“当大王。…9岁的时候,妈妈又问我:“长大你想干什么?”我答:“当老师。”18岁的时候,没有人再问我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时代安排我们统统去当农民。从此再不敢想当什么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有朋友告诉我,每天早晨7点到8点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的“北方快车晨光号”很值得一听。朋友的推荐也不能当成耳旁风。当我打开收音机,调到河北电台经济频道,伴随着悦耳的音乐,一种具有穿透力的雄浑声音传来:“河北电台经济广播,全省第一家专业广播媒体,开创广播新纪元,再谱精彩篇章,开创广播辉煌。”这一番开场白,目标宏伟,播音员又很大气,且充满自信。噢,这就是“北方快车晨光号”的开始曲。  相似文献   

11.
慎言“预计”现有的数字不够惊人,不够“辉煌”时,我习惯于借助“预计”来弥补,提起人们对所写报道的关注。前年3月,报道苹林村创办百亩集约经营的蔬菜基地。采写时,基地才上交村财8000元。这数字显然不起眼,于是,我在后面添上一句“预计这片蔬菜基地年终可上...  相似文献   

12.
××同志: 您好! 您来函说,希望我能给您指出一条在文学创作上易于成功的途径.对这个要求,我是极愿意给以满足的,但我却不能不给您一个失望。因为文学创作中的捷径几乎是无法可寻,而成功者的途径是成功者自己摸索、开拓出来的,是带着极强的“个性”的途径,它只容得下成功者个人在上面走.所以,要想在文学创作上找一步登天的捷径,我认为是徒劳的,我们还是不要想的好,下决心扎扎实实走自己开拓的路.  相似文献   

13.
陶慧珺 《大观周刊》2006,(36):50-51
“Perla派朗”是南京菲亚特新车断档两年后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对南京菲亚特而言,派朗是重振有“世界家轿之王”之称的菲亚特家庭的一记重拳。“Perla”在意大利语里是“珍珠”的意思,我想这颗在中国实现全球领先上市的菲亚特“珍珠”定能实现南京菲亚特在中国的两次辉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北京整流器厂这个老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两个“辉煌”。第一个辉煌是1985年至1994年的10年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年年递增,连续多年成为北京市的前十名利税大户和明星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第二个辉煌是对外报道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中央和北京市的主要新闻单位蜂拥而至,使我厂在报上有字,电台上有音,电视中有影。身为宣传部长的我,深为企业这两个“辉煌”感到自豪和荣耀。 但是近几年来我厂由于受市场、产品和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效益从1995年开始骤然下降,  相似文献   

15.
请一个木匠做家具,五天做了七大件。他的娴熟的技艺,使我惊叹。闲谈中,他说了自己学艺的经过,特别提到:“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为了学会使用木匠工具他在重体力劳动中,度过一个个严寒酷暑。得心应手地使用斧、锛,刨、锯,是木匠的基本功。他活儿做得漂亮,全靠基本功过硬。这,使我油然想起了文学创作。从事文学创作,也要先具备基本功。基本功过硬,才能写出好作品。同木匠的基本功相比,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譬如,要透过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生活  相似文献   

16.
姚志中 《新闻界》2001,(4):50-51
近几年来,四川的交通运输事业正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辉煌的成就已为社会所公认。但是,交通同时也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行业,其行业风气也越来越受到全省人民的普遍关注。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行风建设。省交通厅最近向社会郑重作出实施“交通形象工程”的承诺,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担负起这项重任呢?我以为:一、加强舆论监督,促进交通行风建设,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省的交通行风是全省广大交通职工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省广大交通职工…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需要 不需要环境描写?目 前新闻学术界对这 个问题很少论及,不 少新闻写作教材对 此也只字不提。显 然,这与人们习惯上 将新闻作品称为“快 餐文化”有关。一些 人认为,环境描写是 文学创作的手段,不 是新闻写作的方法。 既然新闻作品是“快 餐文化”,就不必要 注重环境描写,只求 简单明了,将5个 “W”交待清楚就行 了。我觉得,这种认 识是片面的。 其实,新闻报道 并不拒绝环境描写, 中外许多好的新闻 作品都有环境描写。 试举《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的几段文字为例: 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强调文学创作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以“才、胆、识、力”阐述了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其实,称职的新闻记者这四个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我写题画诗     
要谈写题画诗,还得先谈谈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唐诗宋词元曲我都喜欢,我也曾选出一些背诵得很熟。新诗我同样热爱过,“五·四”以来的优秀诗作,我也曾一本一本地浏览过。关于诗歌的这两方面的喜爱,对我产生了影响,所以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从写新诗开始的,那时侯我还是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或编报过程中我也获得不少写诗灵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宏观视点的文章,探讨的是我国文学创作主流发展的全貌及趋势。作者在肯定了“走向厚重与成熟”的同时指出,我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作为民族精神写照的长篇小说,还应该更进一步去开掘社会的主流趋势与价值,发掘出更多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