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任真 《青年记者》2008,(14):92-93
近两年来,<疯狂的石头>、<武林外传>等一批影视剧横空出世,一石足以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不少国人的注意. 以<疯狂的石头>为例,300万元的投入换来2200万元之高的票房,同时又使得一句方言"我顶你个肺啊"成为一时的流行语;原本普通的古装武侠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更是大放异彩,出乎人们意料的连推续集,剧中女主角佟湘玉一句"额的神啊"更是让粗犷的陕西话成了众人模仿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2.
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影视同期书--<武林宝典>(由人民出版社的副牌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发布会及读者签售活动与以往活动有所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网络及时地发布了一手信息,并进行了有序的组织,引起了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热闹的一年,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读<论语>出心得,"床前明月光,我叫郭德纲"演绎另类相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恶搞狂潮,<武林外传>台词的流行,狂热的德国世界杯,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盛装出场,<雷雨>电影版<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热映……2006年,大众文化更加大众化,小众文化开始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胡丽霞 《青年记者》2007,(18):54-55
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一部不被看好的室内剧却在中国影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80集古装电视剧《武林外传》在央视8套播出,不仅创造了9.7%的高收视率,而且该剧的大结局在除夕晚上PK春晚,更是爆出了电视剧播放以来少有的冷门。对于《武林外传》的意外成功,人们众说纷纭。赞成的人认为该剧绝了!反对者则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把现代娱乐元素组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双方都不能忽视的就是,《武林外传》的巨大成功,就是那些批评者们也是边看边骂,边骂边看。人们为何对这部电视剧如此青睐?本文试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西安虎家>、<武林外传>、<高兴>等陕西方言影视作品的热播,陕西方言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传播现象,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在我国众多方言中,陕西方言以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而独具特色.通过研究影视作品中的陕西方言,我们既能窥视到古老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又能领略到亲切而又纯朴的三秦大地上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6.
童蔚 《今传媒》2006,(7):61-62
没有章子怡、成龙、张东健等明星大腕的云集,也没有唯美精致的画面,更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武打特效,《武林外传》,一部“异类武侠剧”,却在2006年掀起了一股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的讨论热潮。为什么一部室内情景喜剧会如此火爆?其原因可以从大众文化消费、后现代商业传播等方面去寻找。本文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一、《武林外传》: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电视屏幕上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文本。“文本是一个(一套)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成”。①有网友曾说《武林外传》是各种材料杂烩成的一锅粥,电…  相似文献   

7.
洛阳新出土的郭湜墓志系统记载了这位<高力士外传>作者的生平情况,弥补了传统史料记载的不足.从墓志记载得知,郭湜乃唐高宗时期宰相郭待举之孙,而结合洛阳出土的郭湜家族其他成员的墓志能够对其家族有更全面的了解,补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郭氏家族的记载.而墓志的记载也间接透露了<高力士外传>成书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记者韩阳)近日,东方出版社推出了多家卫视二轮热播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影视同期书——《武林宝典》。4月23日,东方出版社偕该剧主创人员及部分主要演员在王府井新华书店进行了《武林宝典》一书的新闻发布会及作者签售活动,并面向那些自称“腐竹(”看过该剧欲罢不能的铁杆爱好者)打出了鲜明的旗号——“没有《武林外传》的晚上,好在还有《武林宝典》”。从春节前在央视的首播到现在,这部号称中国古装版“老友记”的另类喜剧,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看看《武林外传》的百度贴吧有多热闹,就不难知道《武林宝典》这本书将会受到…  相似文献   

9.
嘴大才有才     
宁财神(<武林外传>编剧)在他的微博上说,春运期间坐车,一对母子没坐,为了表现自己的亲和力,他说,把孩子给我抱会儿吧!结局很惨:孩子当场吓哭,宁财神凌乱了.他还说了:脸的上半拉子整成金域武没问题,就是嘴巴不行,科技还没到那水平.老高心想:还是别整了.嘴巴整小了,宁财神长得就不像史玉柱了.嘴巴大的,都挺聪明.  相似文献   

10.
魏彩霞 《视听界》2007,(1):70-71
如果要问2006年最引人注目、最异军突起的电视剧是什么,恐怕不能不说到(《武林外传》。第一,收视率方面。(《武林外传》最高达到9.49%,超过2005年收视率亚军(《京华烟云》,直逼2005年收视冠军(《亮剑》(该剧收视率10.3%)。第二,社会反响方面。在GOOGLE、百度上搜索“武林外传”,均可搜到相关网页400万篇以上,远超其他很多的所谓热播电视剧。第三,广告收入方面。随着收视率的一路走高,(《武林外传》广告从无人间津到奇货可居,才播到10集,以后数十集的剧尾贴片广告和6档6分钟广告就已卖完。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该剧为央视赚了将近5000万元。  相似文献   

11.
郭倩汝 《新闻世界》2009,(2):106-107
一间小客栈,几个小人物,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武打特效——《武林外传》这部时尚搞笑的“异类武侠剧”奇迹般地在2006年掀起了一股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的讨论热潮。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中,2007年新春《武林外传》再次创造收视奇迹。2008年继续在各地方台热播。  相似文献   

12.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13.
七年前,一部由非著名编剧编写、数位非著名演员参与、个别大牌熟脸客串、网罗了众多网络段子以借古喻今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风靡一时;郭芙蓉、白展堂、吕秀才等剧中各色人物则性格鲜明、表情夸张,他们携着网络时代的特殊质感,向观众挥出一记"排山倒海掌",掌风过处,迷倒粉丝无数。七年后,同样由宁财神担任编剧的《龙门镖局》升级为古装"实景"喜剧,盛大登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的黄金档。宁财神自己说,《龙门镖局》之于《武林外传》就像是《神雕侠侣》之于《射雕英雄传》,虽然因为对于《武林》的感情而在人物上有所延续,但实际上"是一个全  相似文献   

14.
刘巧翔 《今传媒》2009,(8):44-45
据媒体报道,被人们称做"红色经典"的范文<朱德的扁担><在艰苦的岁月里><欧阳海之歌>等,不久前又被删出了"人教版"的小学教材.此前已有<狼牙山五壮士>在上海编写的小学课本中被删除及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选择剧目引起争论的报道.更早一些时候,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删掉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古典名篇<将相和><孔雀东南飞>,而代之以金庸的<飞狐外传>的报道也曾闹得沸沸扬扬,引起热议.语文教材与时俱进,适时进行调整,本来无可厚非,但掌握取舍生杀大权的专家们给出的一些理由以及流露出来的教育理念却不能令人信服,很有稍加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从《武林外传》恶搞到《大电影之数百亿》,宁财神发现自己竟然也走上了“咯吱人”的套路。而那套恶搞喜剧好像已经不吃香了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春节前后,随着《武林外传》(以下简称《武林》)在央视八套的播出,在短短二十几天内为央视带来了近亿元的广告收入。《武林》热成为继“超女”现象之后网络时代中又一起引人注目的娱乐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通过评论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发挥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人民日报>不同内容风格的评论中,"任仲平"以其清晰的大局观、权威的指导性、深刻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首次以"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此后15年间,"任仲平"发表文章55篇,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文章为什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它产生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品牌追求和写作机制?评论人才队伍有什么样的培养途径与激励机制?本刊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  相似文献   

18.
从揭露者到建设者:《南方周末》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4年创刊开始,<南方周末>就一直在改变自己.2007年4月,<南方周末>再次转型,提出了新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与以前相比,转型后的<南方周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笔者从头版头条的角度对转型前后的<南方周末>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产喜剧中的巅蟓之作.2005年的电视剧版《武林外传》首次登陆荧屏,便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不但导演尚敬、编剧宁财神因此名声鹊起,“佟湘玉”闫妮、“郭芙蓉”姚晨、“白展堂”沙溢、“吕秀才”喻恩泰等演员更是成为万千“腐竹”们的最爱。此次集结原班人马再拍的电影版《武林外传》将会全丽升级,绝对“大片感”十足。  相似文献   

20.
诗礼堂位于曲阜孔庙的东路古建筑之中,它是孔子当年教其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史载,一次孔子在庭前沉思,适逢孔鲤从身旁经过,便叫住问道,学过<诗经>吗?答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隔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孔子问孔鲤:学过<礼记>没有?孔鲤回答:"未也."孔子告诫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诗礼堂"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