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果山原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原型是小说家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地理地望的属性而言,花果山在“东方”“海外”,地近东海和淮水,云台山与这一属性没有抵牾;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祖籍和诞生地而言,云台山是“淮海浪士”家乡的一座名山;就吴承恩的亲朋故旧而言,云台山地域有他的舅舅、老师、挚友,尤其是云台山有一支与淮安吴氏同宗相知的吴氏家族的聚居地,甚至有与报处机栖真地长真庵相邻的吴家花园;就云台山的风物而言,水帘洞、花果山、傲来国、玉女峰、尉迟公塔、定海神针、平顶山乃至诸多的唐王遗迹,皆在西游故事中有着清晰的投影,其中花果山几次大战的古战场至今还依稀可觅。  相似文献   

2.
1978年夏,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西游记》里花果山背景的文章,近几年来,又陆续搜集、整理了一些有关材料,现在把它写作《补证》,以求教于这方面的研究者和同志们。从孙猴子形象的来源看花果山的背景《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来源可能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这是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比较广泛的承认。无支祁是何方人氏?我觉得这个神话人物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的“籍贯”与《西游记》里花果山取材的背景之一云台山有着明显的关联。《古岳渎经》说:  相似文献   

3.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称于世的古典小说《西游记》里主人翁孙悟空的顽强斗志、反抗精神以及降妖灭怪的本事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此,人们对孙悟空的故乡花果山、水帘洞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感情。当唐僧一行遇到危险的时候,猪八戒来到花果山,只要请得孙猴子一出洞,必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那么,《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哪里? 江苏连云港市的云台山,海拔六百二十五公尺,濒临大海,耸立于我国的东方大门,不仅是苏北,而且是整个江苏的最高峰,这里峰奇石朴树老林深,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以前,一直是浩海中的山岛,它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孙猴子老家”,  相似文献   

4.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5.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每当吟诵这瑰丽的诗句,就令人向往那白云瑷叇的苍梧…… 《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九疑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淮南子·修务训》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零陵乃古地名,虞舜时属三苗地。司马迁的足迹曾至九嶷,他的记载是与历史,地理情况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地处江苏东北部的连云港市有一处名胜叫云台山。明代的吴承恩从这里找到花果山、水帘洞的灵感,演绎出脍炙人口的《西游记》。“西游”显示了古人的开放意识。而今,随着1992年新亚欧大陆桥的正式开通,作为东  相似文献   

7.
花果山的出名,是因为据说这里是孙悟空的老家。我对这种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这回到了连云港,上了趟花果山,我的看法有些改变了。花果山是云台山的一部分。程学桓《云台山诸山记游》云:"河自西来,薄于淮,折而东北走,盖将入海矣。距海既近,天地于是蓄其力而隆为山,以持束之,……其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师: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课件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跟随唱起来)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部动画片的名字?生(争先恐后地):《西游记》。师:对!《西游记》中有一座美丽的山,你知道吗?生(纷纷答):花果山。师:对。想一想,在花果山上会有什么呢?生:小猴子、桃子……(课件出示信息窗1画面,学生表现出惊叹的样子。)师:啊,花果山真美呀!小明和几位同学去花果山游玩,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走进花果山看一看。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评:教师根据小…  相似文献   

9.
夏松平 《读写月报》2022,(26):27-29
<正>唐代诗人王之涣(688年-742年)的绝句《登鹳雀楼》有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为遭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就不得不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绝句的时候,诗人只有三十五岁。那么,绝句中的“白日”是“朝阳”还是“夕阳”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诗人爱用“影”字,这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是绝无仅有的。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曾吟:“山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台上。”(《鹿柴》)诗人通过反照的日影把它的绚丽的阳光洒在深林青苔上的画面,描写了  相似文献   

11.
提起音乐人陈小奇,不知他大名的人现在恐怕不多了!这些年,他那些走红的歌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弹”,从羊城“轰”遍中国的流行歌坛。当许多歌迷还沉浸在他歌中的诗意里,没想这家伙却“玩大了”,竟“横刀立马”干起电视剧制片的“勾当”,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今年44岁的陈小奇是广东普宁人。1983年,身为广东作协、音协会员的青年诗人陈小奇开始步入词坛,一曲《敦煌梦》(兰斋曲)让他声名鹊起,很快便有了《山沟沟》、《黎母山之恋》、《梦江南》  相似文献   

12.
《古今诗话》记载了一则故事:“优人有装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为诸馆职(扌寻)扯至此’。闻者大噱。” “诸馆职”指北宋真宗时代在中央政府当文官的一批诗人如杨亿、钱惟演、刘筠等,“(扌寻)扯”是撕夺的意思,“噱”即笑。这则故事讽刺了宋代那批诗人抄袭模拟李商隐诗风,后来很多人都引用过它,亦作为贬斥这批诗人的佐证。 当然,这批诗人不甚高明,但也未见得那么低劣,且从宋初诗风慢慢说起。 晚唐五代以来,诗歌写得越来越纤巧平庸,姚合、贾岛那种尖新小巧的诗风与白居易那种不易畅晓的诗风逐渐合流,形成了一种格局狭小但清新流畅的风气,诗人的生活情趣又集中在闲适澹泊的林泉山水之中,写来无非是老一套。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曾讲过两个故事,一则说当时有个叫许洞的进士,和九个著名的诗僧分题吟诗,他向诗僧们约定,不许出现“山”、“水”、“风”、“云”、“竹”、“石”、“花”、“草”、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已处于崩溃前夕,而唐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则”的精神,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14.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  相似文献   

15.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7.
仿佛很遥远了。那是1940年3月14日,年青的战士郭小川,站在黄河岸边,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思潮翻滚,他忽然想起了家乡——热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首激情澎湃的《热河曲》谱成了。在这首诗里,小川深情脉脉地回顾了家乡的“瑰丽的春天”,满怀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扼杀春天的罪行,热情洋溢地抒发了壮志豪情:“我将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用战斗去迎接“绚烂的春天。” 光阴易逝,四十年过去了。然而,作为诗人家乡的读者,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感到那样沁人心脾,亲切新鲜。这不仅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热爱家乡的强烈共鸣,而且,它还启迪我们从中捕捉到了诗人的美学理想的线索。在这首诗中,诗人写道:他的家乡是“广漠的山之国”。“山是我最亲近的友人”。而“山之国”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雄伟壮观之美——崇高。这恰恰也是郭小川毕生醉心追求的美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望天门山》,有关书籍(包括教材)在阐释此诗时都指出了该诗绘景雄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的这一点。如“它描绘了望中所见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人教社《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以下简称《教参》);九年制义务教材的参考书释此诗时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19.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诗,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认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作者弃官归田时的一种愤词.如《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的“质性自然”也是如此.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与儒家思想影响,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如果他真是“本爱丘山”,(?)会“误落尘网”呢?更何况是“一去十三年”!诗人出仕,而且时仕时隐达十三年之久,这一  相似文献   

20.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注家多以为是山水景物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是我们诗人满怀深情对祖国河山唱出的赞歌” (张燕瑾《唐诗选析》)。有人说:“此诗描写遥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奇景色”,“不仅把山川写得生气勃勃,而且抒发了作者自己雄放杰出的豪情壮志” (浙江师院《初中古代诗文助读》)。黄日强编著的《古文选讲》指出:这首诗“通过赞颂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表现了我国江山的雄壮奇姿,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里点到作者“理想”“愿望”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理想与愿望,文章未能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