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本文从"重经验积累,忌强迫感悟"、"重咬文嚼字,忌浅尝辄止"、"重读思并行,忌为读而读"三方面入手,联系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的朗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实现深深扎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朗读,以及感情朗读的"情"从何来。目前就笔者自身课堂教育的实践,领悟到在教育之中只有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方能使其领悟到文章的深邃。  相似文献   

2.
通过几年来的朗读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感情朗读的方法——悟情导读法。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必须充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再加上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那么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情感就不难了。一、分析后之读在小语课文中,随处可发现饱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语句、段落、篇章。作为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捕捉文  相似文献   

3.
一、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人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朗读过程,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其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对于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或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种情感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而逐步产生的,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感知、感悟,又能反映学生阅读深入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感情朗读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在当前一些课堂中,教师对感情朗读的指导还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简单化。我们可以看一些教师朗读指…  相似文献   

5.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读书声。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朗读=有感情地读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读"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巢小莉 《考试周刊》2012,(16):37-38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朗读的有效性。声音、图像、动画等可以使文本立体生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感悟,与作者互通情感,从而有感而读。情蕴读中,文本才会被读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教育前线教师们的认可。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读得人格;②读得人情;③读得入境。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者从训练朗读基本功,范读激趣,朗读形式多样,表演读丰富学生语感,现代技术手段,学生读的入境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华章》2007,(Z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的首要位置上都有朗读要求。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阅读总是读。”读是前提,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感悟,也只有深入地读,才能入情入境,逐步产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情入境;通过朗读,那些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我们将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从而使蕴涵于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相似文献   

13.
2011版的语文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人教版低年级课文量增多,要充分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思想,说实话,按部就班,以传统教法教低年级学生,时间是不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生字还不认识,字音尚且读不准,句子读不通,又怎么把厚厚的一本教材里的文  相似文献   

14.
黄继红 《广西教育》2013,(21):77-7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情感基调,不同类型文章的基调更是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也要因文而异,找出与文章相应的朗读技巧。一、古诗词的配乐吟诵教师在古诗词朗读教学时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出意境。如能将音乐与古诗词结合,诗词的节奏感会更为强烈。如教学  相似文献   

15.
张胜红 《新疆教育》2012,(13):171-17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理解和表达的活水源头,是体验和领悟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求读者要“潜心会文”、“披文入境”,要“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碰撞,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把书读在脸上”呢?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如何指导朗读,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以  相似文献   

17.
柏京群 《考试周刊》2013,(95):27-27
语感训练主要靠读,特别是小学阶段,朗读训练尤其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作者选材布局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但入情入境的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尤其是对连说普通话都有困难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就为朗读训练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朗读指导要注重文本的前后关联教学《月光启蒙》时,教师这样指导学生诵读童谣:师:这么多童谣你们喜欢哪首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一下。生:我最喜欢的是《毛娃哭》,因为很押韵。师:这样读,押韵的特点就出来了。还有别的童谣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表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像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口语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要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朗读指导淡化技巧“有感情地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每一篇课文内在的感情支柱,更是朗读教学的生命线。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欲亲。只有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悟,才能悟得透彻。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纯真自然,丰富外显,但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无法积极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朗读中。因此,在指导朗读时,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浓厚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