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司真真 《文教资料》2009,(18):102-104
莫言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色彩词,它们以绘画映现、主体感应、象征意蕴等方式勾勒了丰富的文学形象和营造了绝美的意境,建构了独特的色彩美学.  相似文献   

4.
莫言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表现出独异的特质。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牵引下,莫言的小说呈现出无限的道德责任下的"罪与文学"母题,并在独特的艺术感觉下,呈现出"罪与文学"下叙事修辞和功利超越。这不仅使莫言积极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资源的结果,更是他作为一名杰出作家勇于自省、承担形而上责任的体现。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思想与艺术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5.
莫言往往在刻画生命本质的时候将动物的元素加入进来,从而实现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阐述莫言作品中的动物叙事,首先从生态意识层面、生命主体层面、人性的异化层面对莫言作品的动物叙事内涵进行剖析;然后从"丑"以及"荒诞"两方面对动物叙事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7.
张万盈 《天中学刊》2011,26(6):62-65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蛙》作为描写计划生育的一部力作,以其进一步的形式推进使得小说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具体表现在叙述中信件与戏剧形式的融合,反讽手法的运用与悖论的自然生成,隐含述说的背后隐喻。同时,莫言小说惯常的启蒙意识虽在此文本中得以延续,但是却进入了一种纠葛与困惑的迷局。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以独特的原生态美学著称。生态文明建设重新定位了沈从文小说的生态审美意义。当前对生态审美建构的理论支撑不足,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沈从文小说的生态审美建构则从根源上展现了生态审美元素和表达内涵及美学价值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莫言的短篇小说《冰雪美人》重新创造了"莫言式的复调"。该文运用现代阅读的方法,从怀疑的视角出发,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谋篇布局以及"复调"技巧运用进行阐述,揭示这则关于女性生活困境的小故事中隐藏的男性主人公即叙述者"我"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蕴含的人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叙事是莫言小说叙事的重心,莫言历史叙事的独特性在于其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这非常符合西方读者对莫言小说的接受,它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莫言历史叙事的批判意识与其少年时期的沉重生活体验和其坚持个人生活体验的写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将"六道轮回"思想作为小说的框架,构造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五十年间的肉体和灵魂的轮回,并以"牲畜之眼"阐述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风雨历程,也诠释了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的真象,可以说,莫言的《生死疲劳》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莫言在表达这种宗教思想时较多运用了修辞中的摹色,本文也将从本色、主观色和象征色三个角度,以色彩词为基点,来探讨《生死疲劳》中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2.
苏佳 《华章》2009,(22)
<日光流年>中的"色彩"具有不同于单纯色彩的指向,它既是生存苦难的写照,也是这部小说的写作策略之一.本文从色彩参与文本的话语建构、文本建构及对文本精神世界的表现这几个角度对这部小说的色彩修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莫言曾说:"电影与文学是相互依赖的,好的电影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得很成功,就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力。"电影与文学颇有渊源,如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电影元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一个最具狂欢气质的作家.在莫言那里,对民间的建构是狂欢节景观存在的本质根源.莫言的小说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精神内涵上都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狂欢体.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家莫言能获得最诺贝尔文学奖,与其大胆创新、先锋实验的作品语言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以冯广艺教授《变异修辞学》一书第三章"聚合关系变异"中的有关理论,赏析莫言小说语言中色彩变异和语体变异两种模式,从而分析得出其变异修辞的相关价值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莫言小说具有浓厚的地方本土色彩,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国独特的韵味而彰显别致.这便是莫言小说对民间社会的关注而散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实虚幻现实主义一直以来就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莫言善于用虚幻的叙事与真实情节之间的关系来对小说进行同构,将现实放在虚拟的氛围之中,以看似怪诞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状,这种虚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判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莫言相关小说的理解,对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相似文献   

19.
刘亚波 《出国与就业》2011,(22):134-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非常注重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淡化小说情节描写,着重刻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色彩等.小说中伍尔夫大量使用了光线和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伍尔夫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能更好...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使用了光线和色彩,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光线和色彩是理解该小说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伍尔夫正是通过频繁使用色彩和光线来增强小说的想象空间,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