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从宏观角度提炼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具体涉及到史学批评的概念、目的、标准及方法、作用等。其《中国史学史纲》从微观角度对自唐迄清的史学批评进行了深入探究。瞿林东先生对史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学界史学批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白云教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专著。上编分析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对象、基本范畴、重要标尺、重要作用。下编探究了中国古代重要史家、史学家、史学批评家及《左传》、《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批评思想,上下编交相辉映,凸显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渐进的中央集权社会,越是到后期,中央集权的程度越高。这种集权政治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呈现出浓郁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6.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们主要围绕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两个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从多方面总结了史学批评的成就,探讨了史学批评发展的途径和前景,也从多角度审视了史学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总结历史经验、历史人物、历史编纂、史学批评等几个方面与比较研究之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史家历史撰述所用比较方法,如史事比较、人物比较、制度比较、政策比较、历史思想比较、史学思想比较、史家特点比较、史书编纂形式比较等进行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史家在比较研究方面的认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史学审美是对史学现象和史学著作的价值评判,属于史学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春秋》的是非褒贬、《左传》的叙事简要、《史记》的实录无隐、《汉书》的周赡丰绪,受到了历代史学批评家的重视和推崇,被视为评判各类史著得失的主要标准和审美尺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发挥了导向、规范、调整和推动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直书和名教是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两个标准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传统史学的“史义”之中。  相似文献   

12.
趋势和走向:中国史学批评研究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学批评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来,学者们在中国史学批评的贯通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相关问题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总体上看,贯通研究相对薄弱,专题研究众说不一,个案研究发展不平衡,中国史学批评学科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今后宜重视贯通研究和理论探索,加强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建设,深化专题史学批评研究,重视断代史学批评研究,拓展史学批评个案研究,关注史学批评学科建设研究。果能如此,则中国史学批评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或指日可待矣。  相似文献   

13.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注重历史传统的国家 ,而中国同越南是友好邻邦 ,越南在史学上继承了中国史学上的优良传统 ,采用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 ,秉笔直书 ,编撰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同时越南史学家结合本国实际 ,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史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史学批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审视、反思这些成果的优劣得失,成为历史研究繁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史学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批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尽管很多史学工作者呼吁加强史学批评研究,但史学批评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新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史学批评还远远没有达到反省批判自身、规范史学研究、推进史学发展的目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史学批评性质与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史学批评的认识对象、认识目的、认识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 ,说明史学批评对史学的分析和评论 ,其重点在于考察史学家的史学思维过程。史学批评具有主体性与当代性的特点。史学批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为史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史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另一方面则起到沟通史学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史学批评由此而推动史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萌芽:先秦 史学批评,是对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反思,包括对史学现象与史学思潮、史家与史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本身的反思与审视。  相似文献   

19.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史通》是我国古代首部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不仅具有"实录"、"直书"等针对史学批评对象的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刘知几在史学批评活动中,贯彻了如下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对"古今正史"的总结,反对空泛议论;辩证分析,力戒片面武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