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区域。它的形成是民间音乐文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以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社会的精神生活为载体,而逐步积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三种类型的互为因果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闽台汉族民间音乐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闽台汉族民间音乐多承中原古乐遗风,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现象在闽台音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从横向上看,闽台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闽台音乐善于改造外来音乐,兼收并蓄,与时俱进,造就闽台汉族民间音乐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行政区域、部落聚居区、生态环境、地域文化、艺术形式等把内蒙古东部地区划分为科尔沁音乐文化区、呼伦贝尔音乐文化区、昭乌达音乐文化区等三个区域,这三个音乐文化区的民族音乐在保持整个民族音乐文化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音乐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共同构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4.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实践,需要融合现代音乐文化要素。在阐释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音乐文化的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音乐文化的方式,提出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文化要素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民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了广大中小学音乐课堂,让校园的学子感受到了一股淳朴的乡野之风,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也给民歌的发展带来契机。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富有特殊乡土特色的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关于嘉善田歌田歌是一种插秧、拔秧、除草、车水、翻地时传唱的一种即兴编唱的民歌体裁。流传于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耕地区,是汉族民歌的一个特殊种类。何谓特殊呢?汉族民歌的体裁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劳动号子即"伴随劳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人民文化生活多样化、渗透化和流动加速化的趋势下,音乐的多样化存在给了文化消费群体和文化创造主体一定程度的精神愉悦之外,便是更多的争论、疑惑。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了社会民众所赖以唇枪舌战的疆场,那么如何看待民间音乐文化的生态问题,便成了解决民间音乐艺术实践难题的切入点。本文结合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以及艺术哲学等学科角度,从民间音乐的存在方式、民间音乐主体的发展观和民间音乐的社会应用性等方面对民间音乐丈化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关于民间音乐的"生态’’问题的争论直接关系到如何寻觅发展民间音乐文化的出路以及如何解决大量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遗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满族音乐文化主要由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和说唱音乐三大部分组成,更多地呈现为贴近生活内容的自然形态,而体现出质朴、粗犷欢快、铿锵有力的风格特征;同时,由于满族入关后脱离了其原有的生存环境,与汉族文化接触比较广泛,其音乐文化也融入了许多汉族音乐的内容与风格。满族音乐文化通过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乐器种类、高校音乐教育基本价值三个方面的影响,使该音乐文化增强了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特色,与此同时,受满族音乐影响的高校音乐教育反过来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似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在内容极其丰富的民族音乐中,又有民间音乐和非民间音乐之分。民间音乐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广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而非民间音乐则距一般人的生活较远,有些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它包括了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封建文人音乐等等。学习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宗教音乐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属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宗教仪式之目的在于取悦“神灵”,乞求赐助,我国是一个以注重实践理性精神的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宗教,更没有国教。纵观历史,从孔子所开创的私人办学始,便实行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方式。汉文化属于非宗教性文化,但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均有流传,其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了汉族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认为 :一 ,由于儒家在汉族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汉族民间信仰形成了一切讲究实用、利用更甚于崇拜的独特文化个性。这是汉族民间信仰长期滞留在较低级的宗教形态中的原因。二 ,汉族民间信仰与佛、道之间长期的双向交流 ,使得汉族民间信仰虽已趋向衰微 ,却又得以顽强地存活下来 ,始终未能被人为宗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音乐元素,不同的音乐文化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滇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与色彩,正是彝族与汉民族之间民间音乐长期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借鉴与融合的历史印证。  相似文献   

11.
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燕赵文化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是古燕国和赵国的合称。常说的燕赵之地,主要指河北全部和山西东部地区。从地貌看,地形多样,而以高原、平原为主。因此,燕赵之地便成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这两种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为燕赵地区文化性格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关系看,游牧人和农耕人的对峙和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要先行。实践证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河北省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间音乐作为重要的地区文化因素,对河北省的文化建设、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简要介绍了河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策略,希望能为河北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因而,民间音乐作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各方关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民间音乐教学开展对学生音乐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联系民间音乐教学实践,分析了民间音乐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现状,提出了提升民间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民间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黄春蕾 《教育评论》2012,(2):120-122
本文以广府民间音乐视域为突破口,与高师学前音乐教育建立关系。从学生的专业成长出发,在树立高师学前音乐教育新理念、探索高师学前音乐教育新模式、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广府民间音乐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期望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的广府民间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音乐文化知识结构,既掌握广府民间音乐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学前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15.
青海民和“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信仰艺术。同时,它也是有着多元民间信仰形态以及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一种具有地方标志性特征的民俗生活文化。嘛呢经在当地乡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教化、调节及维系等功能。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丧葬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仪式中,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湾潭镇土家族研究对象,民间佛教音乐为背景,丧葬仪式作为突破口,音乐形态作为分析工具,力图从音乐角度,针对仪式本身对民间佛教音乐作详细解读,并由此探索民间佛教仪式音乐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及其传承保护。本文采用资料文献互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间佛教音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应用及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历史形成、音乐形态、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内蒙古汉族民歌可分为西部黄土文化民歌色彩区与东部黑土文化民歌色彩区,这两个民歌色彩区各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各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相互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借鉴、交汇融合。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社会音乐实践,充分利用本地特色音乐、民间音乐等文化艺术,不断增强音乐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传统民族音乐在当前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发展受阻,引起传统民间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以保护与传承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目的,从客家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入手,从文化意义认识、内涵剖析、广域交流、学习与传承等角度提出了加强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认同的主要措施,希望帮助客家传统民间音乐走出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其他诸如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更具有生命力,是其他音乐的源或根。因为,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