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是以鲁迅和矛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在"左翼"文学之外,京派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支派。京派作家里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边城》为代表的许多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流变中,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引人注目,为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当今"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研究就具有了深刻的意义。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要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的比较三个方面着眼,对"京派"文学民族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法制小说与涉法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结构艺术以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作了多方探索.其形象的理想化、结构的复式化、叙事的西方化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使中国古代法制文学的艺术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因其小说"六记"被尊称为鸳鸯蝴蝶派的鼻祖,其小说表现了新的婚恋观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六记"中塑造的"佳人"形象彰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史价值。本文从苏曼殊的女性意识及其作品中建构的女性形象来解析其小说对女性塑造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相似文献   

6.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小说流派,深入对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时空观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存在的非主流文学流派小说之间的对峙性和互相穿透性。  相似文献   

7.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彭家煌、台静农等.乡土文学作家与其描写对象之间有丰富的精神联系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既包含理性的批判又有情感的怀恋,大多是批判与怀恋交织.其中乡土写实的一脉,到三十年代发展成左翼文学一派,代表作家有张天翼、茅盾、昊组湘、沙汀、艾芜等.而另一批作家却表现了一种复杂·心态.即将对农村落后文化的批判和乡村纯朴民情的礼赞交织在一起.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等,到三十年代发展为"京派文学".  相似文献   

8.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移至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左翼文学的依附政治、突出斗争哲学,也反对新感觉派的商业化色彩、颓废的描写。京派小说以其超越意识形态,强调人生艺术化的文学主张,以其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内容,诗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在30年代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沈从文是京派的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乡下人”的独特立场、理想与道德标准,在文学世界中既表现了都市上流社会道德的堕落、沦丧,绅士阶级的龌龊,更构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10.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小说书目的编撰具有献学性质,但它同时又是小说学的一部分,与小说作、成书、版本以及类型等等研究息息相关。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以20世纪前期的通俗小说研究为其学术基础,其后80、90年代出现的通俗小说书目和言小说书目也程度不同的吸纳了当时小说研究的成果,同时叉为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但是20世纪的小说书目作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将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融通一体,对于版本录的完备性和精确性,以及小说类型的界定等等,都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五四”小说有三种聚焦方式: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中国古代小说主要使用全聚焦。“五四”小说虽然也有大量的全聚焦叙述,但是不再象古代小说那样对文本进行随心所欲的干预。内聚焦是“五四”小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叙述方式,它适宜于抒发觉醒的心灵。外聚焦叙述虽然比较少,却是“五四”作家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权力书写是文学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关于权力的叙事,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既是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追问;作家们通过对权力的书写呈现了小说的独特意义,彰显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萧红小说有两个重要特点:(1)在小说时空处理方面,其小说运用园林空间思维对形象按其同一性并置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多层次、多样化的美感效果。(2)其小说在借鉴其他艺术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它借鉴园林艺术的编排技巧,编排形象和场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多层次、多样化的感受。这些特点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早就存在着数量丰富的教育小说,但长期以来其中的绝大部分却被学人忽略,宋元的教育小说至今几乎无人提及.教育十分兴盛的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教育题材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上除家长、教师外其他人士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情节独特,教育内涵丰富,值得搜集整理和研究.这项研究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全方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五四”以来的通俗小说研究作了概括的研究。分三个历史阶段,介绍通俗小说研究的主要成就及代表著作。除了评述小说文献的整理成果,还力图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得失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美国新历史主义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循环论史观为指导 ,旨在颠覆表现于十七年小说中的阶级论和社会进步史观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由于新历史主义小说既未摆脱观念先导的表现模式 ,所立足的观念又违背了历史本真 ,所以 ,它与十七年小说相比 ,更加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小说有三种表现技法: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相应地便有三种意识流小说文体。施蛰存用内心分析的技法创作小说,刘呐鸥和穆时英用感官印象,因此,他们的小说应该属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意识流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