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日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2017年初,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亦犹如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滋润着万千观众的心扉. 《朗读者》以嘉宾们的个人经历与传世佳作相结合,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积极作用,展现了文化的魅力.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董卿曾说:"人不只靠吃饭活着,我们还需要别的东西来滋养."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在盼望着能够有这样一本小说出现。我终于读到了《朗读者》。稍稍可惜,是德国人写的,而不是我们自己。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对于我们是陌生的,但在我看来,他和他的德国作家,特别是战后的德国作家如伯尔、格拉斯,一样的杰出和重要。他是一位法学教授和法官,  相似文献   

3.
电影《朗读者》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小说《生死朗读》,该小说由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改编为电影,并赋予其全新的想象.相比于小说文本的含蓄内敛,影像的表达则更为直观、深刻.本文透过爱情与背叛、真实与掩饰、角色与身份、朗读与救赎的多维命题去读解影像中映射的人性密码.  相似文献   

4.
《朗读者》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它以独特的内容形式成为当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节目通过朗读这一最简单的口语传播方式,将文化之美通过朗读、仪式感和语言符号传递出来,让观众领略到节目所传递出的真挚的情感.这一切是《朗读者》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以及如此高的口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气味     
近日读到青年作家迟子建写的一篇文章,名叫《小说的气味》,她说我喜欢有气味的小说,有气味的 小说,总是携带着浪漫的因子,使人读后有回味的余  相似文献   

7.
素看孔子     
如果把《论语》当成一部上乘的小说来看,如何?读完薛仁明《孔子随喜》,我感谢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可以看小说一样的看《论语》。那些原先缄默似石看来全部一个样的古人,突然间,你说我说,连语气、连举止、连性格、连身世背景、连他们的命运,一一清晰到像《红楼梦》里写出的百样人,每一个都难忘。  相似文献   

8.
沦落的升腾     
严歌苓说:"我一向不认为《金陵十三钗》属于我最好的小说之一,但是它是一篇我长久以来认为非写不可的作品"《悲惨而绚烂的牺牲》,载《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我认同作者本人的看法,《金陵十三钗》不属于严歌苓最好的那一部分小说。但是,对我来说,《金陵十三钗》的阅读体验虽然不像一杯烈酒,令人瞬间感到辛辣畅快,却仿佛一杯用阿巴斯甜调制的糖水,在喝进去一段时间后,若有若无的甜味才漫到舌  相似文献   

9.
2017年,《朗读者》节目引起热议,不仅让人们重新关注文化内涵、聚焦阅读、重拾朗读本身的魅力,更呼吁时下的人们直面“朗读危机”.就节目的内涵与本质而言,它是“文本朗读权利的生产活动”,是编导、主持人和朗读者联手为受众建构的一套话语,实质类似于我国当下的数字有声出版物.对《朗读者》节目进行解读与分析,不仅有利于探析当下有声出版物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从中吸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数字有声出版的发展,加速我国建设数字出版与文化阅读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综艺节目持续走热,竞技、亲子、旅行等明星真人秀充斥荧屏,文化类综艺节目式微。自开播起,《朗读者》在收视和口碑上赢得双丰收。本文以《朗读者》为例,从定位、人物、制作三个方面分析它成功突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曾慥编辑《类说》《类说》是一部小说摘录的笔记。它是唐代魏征的《群书治要》、唐代马总的《意林》以后一部重要小说笔记,是宋代曾慥编辑的。曾慥,宋高宗时诗人,字端伯,晋江(今属福建)人,曾历任仓部员外郎,江西转运判官,知虔州、荆门、庐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为右文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听小说联播《夜幕下的哈尔滨》,听的入迷,每天放学就盼着播小说的时间,每次都听的意犹未尽。那时侯怎么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会由一名听众变成演播者。现在,我沉浸在小说制作的过程中,广播语言留白之处,让我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体会他人人生的快感。总之,小说演播让我感受它的生动,也让我享受它带给我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谈起文学我是外行,小说也读得不多,俞汝捷的《小说24美》却使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之余,感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得到增强,庆幸有机会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几乎忘记了交给我的任务是“吹毛求疵”。就作者和编校者所下的功夫而言,这本书是做得比较细的。仅举一例便足以说明:第5页李白的《蜀道难》和谭嗣同的《览武昌形胜》用书名号,苏轼  相似文献   

14.
《朗读者》是由央视自制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首播以来,好评如潮。本文拟从创意传播的角度对《朗读者》进行分析,探究其沟通元和创意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震宁打来电话,嘱我为他将出的这本小说集写些什么,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我和震宁,算得上是忘年交,但结识,却是开始于一段文字的缘分。那时,我在《小说选刊》工作,成天要看小说,老实说,那不是一项愉快的差使。因为,如果说读好的作品,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看坏的东西,就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了。通常是这样,不中意者常八九,差强人意者有一二,令人击节赞赏者,便不多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王朔小说是琼瑶小说的翻版,只是变换了一下男主人公的类型。我倒是越读越觉得像金庸的《鹿鼎记》。《鹿鼎记》乃金庸的封笔之作,人说不像金庸写的,金庸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分歧的原因在于其风格与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大异其趣。《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非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美男子,亦非武功卓绝、众人景  相似文献   

17.
漂泊北京     
我觉得《垃圾人》是一本自传,至少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这本小说,我的一个朋友也看了,他对我说,你不能因为小说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认为这些原型真的就生活在她身边,并和她构成一种暧昧的关系,也不能因为这里面流露了那么多情感,就以为作者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梼杌萃编》像一颗尘封已久的明珠,出版至今已八十余年,但几乎被人遗忘,既没有评论文章,文学史、小说史也不提及。近来才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评价悬殊,贬之者认为思想艺术上都比较平庸,甚至把它说成是一部黑幕小说;扬之者则认为是杰出的晚清小说,甚至超过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民初这一段小说史,是我们小说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你看你看译名的脸 好的电影译名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唤起观众强烈的观赏欲。大概在十多年前我读到大作家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塔》,几年后又看到根据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电影是台湾人的译名,叫《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译名可以说令人喜出望外,它远比《洛丽塔》(Lolita)的原名要传神得多。小说描绘的是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 首先感谢你们出版了张扬同志的小说《第二次握手》,若不是打倒了“四人帮”,我不可能再会看到这样一本如此吸引人,感动人的小说,在此,也更应该感谢本书的作者,不屈的文艺战士张扬同志。我生活在异国他乡,祖国的朋友给我寄来了这本书,多么好啊!我想,象小说《班主任》,《我爱这一片绿叶》,《爱的权利》等小说都在纽约的华人报刊《北美日报》上刊登,我多么渴望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