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以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命题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道主义的环境伦理原则、自然主义的环境道德情感和共产主义的环境伦理信念。这种先进的环境伦理理论应当成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全面、深刻地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国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不仅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而且对伦理学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方法论贡献。罗国杰伦理思想体系博大,特征鲜明。罗国杰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奠基人,经过四十余年执著的探索所形成的伦理思想堪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理论形态的系统化阶段。他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也成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典范。研究罗国杰伦理思想,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道德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伦理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最新成果,也是当代发展伦理学的最高成果,代表着当今伦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境界。科学发展伦理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道德反思和价值前瞻,通过对传统伦理思想及生态伦理思想的合理扬弃,并立足当代发展实践,在伦理基础、伦理取向、伦理关系等方面实现了伦理思想的创造性建构。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有重大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有重大发展和升华,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最新的时代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高校各项工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谋求学校的科学发展,首要的就是要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以科学发展现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入中国并成为20世纪中国伦理文化的主潮是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大伦理思想成果,并成功地实现了从政治化革命性的伦理思想向经济型建设性的伦理思想、从经济型建设性的伦理思想向社会型发展性的伦理思想的两大历史性转换。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国人民的伦理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使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此。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人民成为伦理主体和核心的观念、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开放视野、与时俱进推动新道德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大趋势,引领着中国道德观念变革的潮流,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伦理文化的支撑和道义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的时代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及其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发展的具体体现,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及其内涵,必须从认识发展、发展观上入手。科学发展观的十个内涵点互为支撑,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科学整体。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命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内涵包含:生命本质观、生命价值观、生命实践观、生命发展观等几个方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基础上,有助于探讨当前大学生教育如何做到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知能力、反思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是一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弘扬的经验,也有我们值得记取的教训。只要我们全面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史学研究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史学及西方先进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多元化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就一定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其意蕴不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反映,更是对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新的理论形态。文章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以人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伦理哲学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伦理思想合理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现代自然伦理思想和道德伦理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整体性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题中应有之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领教学.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一主线贯穿教学,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规范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教学的基本路径。整体与部分的矛盾、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师知识结构专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60年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经历了继承、曲折、恢复与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全面回溯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我国60年发展的理论成果,并给予适当的历史主义的评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建构及现代社会伦理学研究热点问题价值标准的界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把个人的存在看做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在继承了前人的人本思想的同时,不断批判、吸收、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使"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了现代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高等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提倡与高校德育教育、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党的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