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古代荒政建设较为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荒政的制度趋向完备、立法逐步加强、监察趋于强化,并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救灾民于危难,促进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而且有益于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同时,明代的荒政建设也存在着诸如制度僵化,程序冗长;财政恶化,备荒不力;政治腐败,致使荒政难以施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管理是封建社会整饬吏治、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官的人事管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由选拔、品级、考核奖惩等环节组成的监察人事管理制度,其中的合理因素对当代的监察制度建设有可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8,(3):36-42
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因应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明代中后期的统治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激化,各地灾荒频仍。滁州从地域上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最常见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和疫疠,其中尤以水旱灾害的交互发生为最。本文基于《叩阍书》《请免津粮疏》视角,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滁州灾难深重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搜集了地方官员和郡绅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的救荒安民之策。通过探究明代中后期滁州荒政,对当代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宋朝的监察立法非常广泛,主要见于《庆元条法事类》与《宋大诏令集》等文献中,常见的监察立法形式是皇帝的诏、敕、令等。宋朝监察立法内容主要涉及监察官的地位与作用、监察官的职权范围及违纪处罚、经济监察和监司互察的规定等。宋朝的监察制度是承上启下的,标志着我国的监察制度由健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明代前期,因监察队伍自身的自律性很高,使得明初的监察效率颇高,保障了明代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随着明代宦官逐渐走上明代的政治舞台,宦官不仅仅篡夺和侵蚀了内阁的权力,大理寺的司法权力,更使得明代整个的监察权力被侵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监察权力中的司法监察权、军事监军权等各种关系到国家命脉的监察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逐渐侵蚀了整个言官系统.最终,"宦官政治"这颗毒瘤渗入了监察制度的骨髓,也成为了导致明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朝封疆大吏的沈葆桢 ,任职江南数省达几十年之久。作为其社会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荒政思想的形成 ,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其救荒措施涉及诸多的方面 ,从灾前防范到灾后救济 ,从储粮备荒到以工代赈及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措施无不体现出沈葆桢的备荒救灾思想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沈葆桢的荒政思想不仅丰富了晚清荒政理论体系 ,而且为今后的备荒救灾活动提供了极强的社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唐前期因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出现了史家盛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安史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宰相、宦官、节度使等侵夺、削弱、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危局。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救灾法规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等行政、经济类法典及法律规范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各级官吏在救灾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赈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整饬吏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三代”,成形于秦汉之际,隋唐后日臻成熟与完善。总括起来,此间以御史台或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监察体制,制定了相当完善的监察法规体系,规定了保证监察官以法行使监察权的制度和措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有效的施政体系。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出现,许多水旱重灾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严重的饥荒。饥荒推高粮价,使辽东灾民陷入生活困境,并进而引发饥民的逃亡。依据《明实录》的相关记载,对辽东地区水旱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阐述水旱灾害给辽东带来的饥荒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少年疏放、青年才俊到壮而悔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历尽易代风云中的起伏跌宕.他兼具政治豪情和才子之风流倜傥,深得明末清初的江南士风和艺术文化的熏染,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谈起,透过一个侧面来解读侯方域与明清之际的江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庆是南方重要的都市。安庆城池不仅是明朝在地方统治的象征,而且它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明代安庆城池的变迁与明王朝的盛衰兴亡密切相关。安庆城池的四次变修与当时的战争变乱、自然灾害、政治变迁、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以明代安庆城池的历史变迁作为切入点,有助于了解明王朝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刊本《陈抟高卧》是明刊各本所本;从元到明各刊本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的过程。杂剧由元到明有从舞台走向案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三明辖境在明朝有16所书院,在清朝有29所书院,较之两宋的6所书院数量上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书院总数已从宋代的超过全省的百分之十降至不足全省的百分之十,书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有所下降。这反映了三明辖境在明清两朝是福建省文化较为落后的区域,也是福建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今天,我们仍要结合书院的传统特点挖掘书院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