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的天空     
“六一”是孩子的节日,应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做父母的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是去学校里观看一次孩子们的表演就足够了,那是孩子给予父母的。孩提时代,是一个做梦的时代。但我们却对孩子的梦知之甚少,很少有父母自觉自愿地去理解孩子的梦想,甚至有人认为那是孩子的话而不以为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自以为重要的事情,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做他们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让我们再担当一次孩子的角色,就会觉得孩子并不简…  相似文献   

2.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家庭治疗师。章:李老师您好!我们目前正在做“孩子睡觉要与父母分床”这个话题。从道理上讲,很多人都明白孩子从出生起就应该独自睡觉,但一方面是住房限制,一方面受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实际上有很多孩子是同父母同床而睡的。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李: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可以让他和父母分开睡。单独睡觉的孩子,当他醒来时,不得不面对醒来后的孤独到了六岁,孩子该上学了,就应该和父母分开睡觉了感,这个孤独感可以促进他的成长。因为他会由此在心理上接受他是独立的,他跟父母是分开的,而不是…  相似文献   

3.
张可创 《中学教育》2005,(12):52-53
关键词一:独立 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就认为孩子应该走向社会,而不希望他们过分依赖自己。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2006,(9):44-44
成成和强强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好朋友。每天无论自选游戏还是集体活动,只要一有机会俩人就会凑到一起,好像总是玩不完、说不完,当然他俩也不排斥跟其他幼儿交往。在集体活动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坐到一起,经常会出现不跟着老师活动,不停小声讲话的现象,我多次暗示和提醒都没有什么效果。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活动。有几次我“硬”是把他们分开了,可两个孩子都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虽然表面上安静了,但由于情绪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是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应该满足孩子的交往,还是为了能顺利开展活动而把他们“拆开”,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5.
幼儿期的孩子是好奇好问的,父母对孩子提问的态度和回答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呢?1.必须接纳孩子的问题。孩子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家长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因此,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问题。2.尽可能立即回答。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如果不马上回答,孩子或忘掉了刚刚问的问题,或兴趣降低,无论怎样都会影响其智力的发…  相似文献   

6.
如果您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就应该在孩子升初一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处理好四个矛盾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接纳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具体说应该处理好四个方面的矛盾: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小学的学习环境,被老师宠爱着的感受,享受着种种荣耀,但是到了初中,所有的光环都消失了,很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孩子需要正确认识自己;付出与获得的矛盾,有的孩子由于适应的原因,付出之后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就需要冷静下来分析原因;独立和依赖之间…  相似文献   

7.
张佩斌 《早期教育》2001,(16):27-27
小儿每年皿均患感冒6-8次,而每次感冒,家长少则带孩子去医院一两次.多则两三次。经常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使孩子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护理。反而使感冒的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发生肺炎。因此,如何识别孩子是患了感冒而不是肺炎,什么时间应该带孩子云医院看病,是家长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8.
一缕飘香 《家长》2012,(10):20-21
那天,我的一位好朋友在博客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她和孩子开车回家,到车库的时候,她让孩子去开车位上的地锁。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这是他第一次开这个锁。孩子原本高高兴兴地去开锁,但很快就遇到了困难——怎么也打不开锁。孩子开始发脾气,埋怨朋友,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本来就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对满2周岁的儿童做智力测验,过了三年,即当孩子5岁的时候,做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智力上升,有的没有多大差异,有的却下降了。于是研究对智力上升及下降的孩子做进一步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是父母对子女谈话次数及准确的程度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孩子尚幼时,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  相似文献   

10.
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作业做得清楚,奖;明天考试考得好,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也奖,等等。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奖励形式要多样化。不要都简单地用金钱来奖励,在形式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比如奖励一本孩子非常喜欢的课外书…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研究》2011,(7):57-58
我和我妻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孩子刚开始上小学,我妻子就想周末让她到少年宫参加学习辅导班。孩子自己不愿意去,我也认为应该让孩子多玩,但说服不了孩子的妈妈,应该怎么达成一致呢?  相似文献   

12.
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给零用钱的间隔应该越短。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一周给一次,10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直到延长到一学期给一次。  相似文献   

13.
玩具是专门供给孩子游戏的物品和材料。许多家长、老师认为,玩具是孩子的“良师”,是孩子的“益友”,只要给孩子玩具玩了,自然而然地就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玩具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载体,玩具既可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可能会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许多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如何通过玩具这种载体来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使玩具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  相似文献   

14.
《世界教育信息》2007,(8):89-89
据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发现,父母可以根据某些症状判断孩子是否看电视过度。德国儿科医师协会专家表示,如果孩子看电视时出现咬指甲、抓头发、脸颊或耳朵发红等行为和特征,家长就应该提高警惕。该协会专家托马斯·芬德尔说:“儿童应该只被允许看他们可以理解、消化的东西。如果通过电视接触过多与他们年龄不相符合的信息,会影响身心。”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从诞生起,许多家长,从祖辈到父辈就有这种思想: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们为使孩子过得舒服些,自己不惜做出自我牺牲。人家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们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可佳,但是,事事包办代替无疑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和经历挫折的机会,形成了孩子们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从而也会形成一种攀比和依赖思想。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必不可少。挫折是追求的伙伴。追求总是有成功也有失败,而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才能体味到成功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谈到日积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习惯,因为认知行为的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节抓起,严格要求孩子注意细节,使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7.
镜头一一位母亲带着3岁的男孩进了商店。到了楼梯下,母亲让孩子自己爬楼梯,母亲则在后面关切地看着他。孩子一歪,倒在楼梯上,哭了。母亲:宝宝不哭,自己爬起来!周围顾客看到这情景,表情不一:一位胖妈妈,正吃力地抱着她五六岁的胖儿子往上爬。这时把孩子放在地上,一边喘气一边撇着嘴对身旁另一位顾客说:“八成是后妈!”跌倒在楼梯上的小男孩已经自己站起来,一摇一晃地继续往上爬,他妈妈欣喜地看着他……在这位胖妈妈心目中,亲妈就应该是过度保护主义者,就应该代替孩子克服困难。这势必造成孩子的软弱和自卑。结果就会出现这…  相似文献   

18.
卫红梅 《学子》2012,(1):58-59
期末到了,学校对老师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考评,学校把一二年级家长朋友请回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次评价,通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监控师德,改进工作。程序结束后,我本着“育人是一个缓慢的感悟过程,作为校长,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还给家长、孩子一个阳光心态”的想法,借此机会与家长朋友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9.
季雨 《山东教育》2004,(9):45-45
有一次,我在班上看各种幼儿杂志.发现《幼教园地》中“家庭教育”专栏很有特色。例如:“如何教育孩子艰苦奋斗”、“溺爱孩子的害处”等这些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些文章拿给老公公看呢?我便借了几期《幼教园地》给老公公看。老公公看后连声说:“这些文章太好了,它告诉人们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把孩子溺爱坏了。要用我们老人的苦难童年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20.
陈建强 《家庭教育》2005,(6B):16-17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快乐的。我从不给女儿施加压力,但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感到压力了。因为幼儿园的小伙伴有的会弹钢琴,有的学画画,如果女儿什么都不学。她就会感到自卑,所以现在的孩子虽然小,就有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作为父亲,应该理解。我希望我的女儿是个自立的人,但生活中总有一些无奈。有一次。我带女儿回老家,在火车站,看到一对父母各自背着行囊,身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竞也自己背着行囊。孩子自己上火车,可能东西沉,哭着不愿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