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审美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材的审美性、教法的审美性、学法的审美性、思考的审美性,是语文教学审美的四个特性。  相似文献   

2.
审美性教学对教师自身具有重大的主体性意义。审美性教学是教师主动发掘审美因素,进行审美领悟,实施审美设计的过程。审美性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自觉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反过来会增加教师的成功体验,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专业化成长。应大力倡导审美性教学,发展与弘扬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美学层面来说,方言栏目的兴起,是受众文化审美接近性的需求、传统审美接近性的体现、地域审美接近性的表达和审美个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任岩 《文教资料》2011,(2):92-93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加强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围绕合唱的和谐统一性、团结合作性、审美性、叙事性、教育性五个方面对合唱的审美特征展开剖析。  相似文献   

5.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6.
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是集运动健身、文化娱乐、艺术欣赏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项目,具有健美性、鉴赏性、规范性、国际性等特征。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审美标准的国际性、审美过程的感染性、审美形式的多样性、审美形象的抒情性等几个方面。同时,体育舞蹈还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许结玲 《文教资料》2012,(20):46-47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定位体现了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文结合课程定位探讨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加强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即文化教育体现工具性、审美教育体现审美性、德育渗透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性"阅读对幼儿和教师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学习活动、环境创设、社区合作活动等途径开展,结合运用兴趣激励法、游戏引导法、环境互动法等方法实施。基于"审美性"阅读课程的研究,幼儿园可以形成"审美性"阅读活动资源库,构建"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模式,创新"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家庭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画面审美"在田园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具象性和多维性、"画面审美想象"的经验性和断裂性、"画面审美情感"的移情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延展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广度,拓展儿童"画面审美想象"的宽度,积淀儿童"画面审美情感"的深度,从而让儿童在"画面审美"中,不仅感受到田园诗的画面美,更获得了审美的浸润与熏陶。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绘画艺术审美性的归纳、审美问题复杂性和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观念的积淀等多方面深层次剖析了大众审美与个体审美的矛盾根源,相互转换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大众审美与个体审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对体,而是可以相互转化融合的关于审美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理论,结合秦腔发展的实际,探讨了秦腔审美主客体的特定关系;详细论证了审美求同、求异、平衡原则在秦腔审美心理中的作用;分析了秦腔观众的审美心态;描述了秦腔历时性、共时性、预时性审美心理建构的具体内容;指出了秦腔的现代出路在于再造观众。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理应启发另一审美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即语文的审美态度的端正融入其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抓住课文即文字作品而引导青少年学生唤起强烈的审美欲望、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形成特定的审美动机、知悉深层的审美意图,进而促使他们的审美态...  相似文献   

16.
音乐艺术由于其特殊的构成,在审美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征性存在,本文从音乐的时间律动性、语义的非明确性、表达上的宽广性、深层性、审美创作的三重性等不同方面,探讨音乐审美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因为经验性审美能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思维性审美能促进学生的音乐感悟,表达性审美能引导学生的音乐表现,文化性审美能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音乐艺术由于其特殊的构成,在审美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征性存在,本文从音乐的时间律动性、语义的非明确性、表达上的宽广性、深层性、审美创作的三重性等不同方面,探讨音乐审美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理解性。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陶冶道德情操,促进智力发展,利于身心健康,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