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单独的作文训练向来令学生头疼。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叶老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如果能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在阅读实践中以本为据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进行潜移默化地效仿训练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依据课文,指导选材及安排材料;读好的范文,激发写作兴趣;以文为例,仿照写作;教会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研究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从语文单元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写—读—写”三步式作文教学法.一、三步式教学法的程序.三步式作文教学法的训练程序就是“写—读—写”.1、“写”是完成习作.三步式作文教学法要求对每个教学单元内容的学习从作文训练开始,也就是首先学习作文训练内容,弄清训练的具体要求,结合以往所学的写作知识,列出写作提纲,完成整篇文章,然后再进入单元课文的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4.
王理 《甘肃教育》2014,(22):98-98
正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点,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中蕴藏着许多写话训练的"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依托文本,以读促写,开展作文教学呢?一、凭借课文,创新习作形式小学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写作的资源,这是培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接受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模仿。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当前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入了“习作例文”,就是供学生仿作的。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强调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更为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读与写的例子,都是供学生“仿”的。由是观之,“仿作”是把小学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引导小学生进入作文之门,尽快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本中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寓理于事的寓言、童话,都是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课文中的佳词妙句、精彩片段,还应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有侧重点地从每一篇课文中挖掘出一个习作点,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习作点进行习作练习,能有效地降低作文的难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例进行选材,并为作文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一篇好的课文就是一篇好的范文,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余兴,唤起学生创作的激情,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从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做起,课堂练句,由练句到仿段、仿篇,由仿篇到创新,这样既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又能培养小学生习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加强练句,丰厚累积语文课强调多练,不是把学生引进题海,而是教师围绕学习目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提起作文,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学生难写。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在作文课上向学生讲授写作文的技法,而是在平时讲授范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感受作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9.
九义小语《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小学是学习作文的启蒙阶段,课文本身就是范文,是写作的例子,是模仿写作的好教材。读写结合,即以记叙文为主线,在讲读教学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语文习作课时不足、学生习作带有畏难情绪、习作教学读范文的教法效果不佳等现实情况,笔者提出用课文教作文并辅以当堂小练笔来巩固习得的方法。通过一年的实践练习,笔者发现这样的方法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1.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但农村初中生作文水平难提高,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作文习作兴趣,再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最后还得立足教材,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课文中挖掘学生作文的因素,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习课文的余兴,唤起作文欲望,让学生愉快作文。利用课文中的作文因素进行习作训练具有德育功能、智力功能和读写功能。一、借鉴性作文因素课文都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很强的范文,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借鉴的主要方式是仿写。仿写是作文的“阶梯”,它包括仿结构、仿写法、仿体裁、仿中心和仿语言等内容。学了《落花生》,便可仿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写《向日葵》、《松树》等;学习《黄河象》一文通过栎树,鸵鸟、羚羊等事物间接描写闷热天气的手法,便可让学生仿写一个反映“冬天寒冷”  相似文献   

13.
活用文本,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读促写,激发作文兴趣,这是攻克小学生作文难关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从实践中学习,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立即可以实践于写作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它也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儿童模仿性强,读了一篇范文,便能尝试写出与范文相类似的文章:它还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4.
李纪波 《考试周刊》2011,(18):80-8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水平影响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要从激发兴趣入手,精选范文引路,培养修改作文能力,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写,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良好写作习惯的重要阶段.从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整个教材编排来看,确实把作文教学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除了每个单元安排的8篇习作以外,还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安排了形式多样、体裁丰富的小练笔,这些小练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习作的素材和范围,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写作途径.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参中指出: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为此,我想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谈谈对三年级作文指导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周梅 《语文天地》2012,(16):52-53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提升作文能力的途径不仅要靠老师的"教",也要靠学生的"学"。一、教的要点是"示范""示范"指的是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作文范例供学生学习或模仿。"示范"可以是正面的例子也可以是反面的例子。经过老师的讲述或示范,学生能有所借鉴并进而学习写作。1.示范的起点是"范文""范文"即学生习作的范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文"可以各不相同,但一定要符合"范文"标准,要"各体兼备,各样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检测语文教学成果最重要的标志。作文教学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作文教学也要提倡“临帖”——模仿课文中的范文。  相似文献   

18.
正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长久以来,它却一直被高中语文教师视为畏途,认为是费力而少见成效的工作。如何改变作文疲软的现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高中作文教学要"提质增效",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大胆尝试。一、教师"下水",示范引领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只是将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就让学生写作,所谓的讲评作文也只是读几篇范文就了事。平时,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得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由“害怕写”到“愿意写”,再转变为“乐意写”,进而达到“写得好”的层次。本人深深地体会到:范文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去分析范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重点分析教科书中的优秀范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特别是精讲课文,可以说是优秀范文的精华之作,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重点、难点,分析揣摩关键词语、优美语句,从总体上把握…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更是让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结合实践,探讨小学起步作文的教学方法:回顾主题,温习课文;引入课题,明确要求;佳作引导,章法导写;梳理行文,静心写作;展示习作,欣赏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学习写作,消除了三年级学生对习作的惧怕心理,学生从想写、愿写到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