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抄本行款、避讳方式、抄写时代等外证,从文本内证入手辨证吴晓铃旧藏道光人戬谷手抄之《红楼梦》戬本,既不属于脂抄本系列,又不同于程高本,而是属于《红楼梦》嘉庆十六年东观阁本系列;从破立两方面着手,论证戬抄本之底本当为东观阁本。否证了刘世德所谓"我更相信,戬本的底本(或其底本之底本)的年代是在乾隆年间,在程甲本问世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前"之观点。  相似文献   

4.
宋淇是多才多艺的作家、翻译家,著名学者,尤其以他对《红楼梦》的研究著称。他对原著的诸多版本与霍克思英译本均有深入研究,并做出过精当评价。他熟知程本与脂本在语言、结构及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主要差别,尤其倚重甲戌、庚辰、戚序等重要抄本及其中脂评,他对霍译本的褒贬也多为结合底本歧异与脂评而谈,往往切中肯綮。鉴于他对原著艺术成就细致入微的了解与研究,他对霍克思译文中的精彩之处与"误译"的分析往往出自了解之同情,译者因此引为"同道",堪称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5.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儒家经典《中庸》西传第一个译本做了分析和研究,根据文献和多个译本的对照,文中提出第一个《中庸》译本应是由第一个来华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文章通过对译文的内容研究,认为这个译本对于研究儒家经典西传历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本文对《瓦尔登湖》的汉译本进行综述研究,主要关注研究方法和研究借助的理论,统计了近年来研究《瓦尔登湖》汉译本的硕士论文,并做了评述,科学、合理地梳理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日本红学家大高岩(1905年10月—1971年4月)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喜欢《红楼梦》而自费来到中国,于1929年6月—1932年1月之间,在大连、北京、上海等地度过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流浪"之旅。大高是日本较早系统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其《红楼梦研究》是日本第一部红学专著,他对《红楼梦》的喜爱甚至到了要为此舍弃亲友和祖国的地步,在古今中外红迷中实属罕见。同时,大高岩还是较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日本学者。本文通过大高岩旅华期间的日记《燕京日记·沪上日记》,梳理以下三大问题:大高岩的旅华动机、目的、经过;他在中国期间的红学研究及其他学术活动;他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这位超级"红迷"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助于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些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的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故事的娱乐消遣赏析视角,精准把握并着力传达了《聊斋志异》故事背后的"孤愤"情怀,这是英语世界《聊斋》传播与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对于《聊斋志异》英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推出第6卷《聊斋志异》英译本,《聊斋志异》英译无全译的遗憾成为了历史。文章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译界盛事进行介评:首先简单介绍宋贤德及其《聊斋志异》英译本;然后论述该译本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该译本的"异化"特色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张欣 《文化学刊》2014,(1):125-12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水浒传》库恩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及文化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仔细研读《水浒传》原著及库恩译本的基础上,分析译本对原文所做的翻译操作以及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处理;同时解释中德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及个人价值观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易经》翻译现象之复杂罕见于其它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其英译文本之批评需解决原文解读历来复杂多歧、批评标准设定困难等问题,因而殊非易事。针对这些困难和复杂问题,《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首先将译本在理论上区分为以传解经的《易经》英译和经传分离的《易经》英译两个系统,前者的学理基础在传统易学,后者则在近代以来对经文的原生态研究。对于两个系统中某个译本的翻译批评,可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然后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它先秦典籍译本的批评也可采用各以描述性和规定性批评为主的两轮程序,以较全面、客观地对译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六年(1880),出身外交背景家庭的乔利通过选拔考试,来到北京英国使馆,以翻译生的身份学习汉语,并通过阅读《红楼梦》以提高汉语学习效率。两年之后,乔利开始了在中国各地领事馆任职的外交生涯。光绪十八、十九年(1892、1893),时任英国驻澳门副领事的乔利翻译出版了两卷本的《红楼梦》(前56回),该译著没有汉学学术背景,而是一种为来华西人提供汉语学习的辅助读本。乔利的翻译策略忠实而又灵活,更能从积极健康的教辅语料角度"净化"原著中低俗淫秽的内容。乔利译本流传至今已有120余年,但是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学、语言学和文学翻译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二十四诗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被海内外中国文论研究者所青睐。本文在梳理《二十四诗品》英译史料的基础上,择取有代表性的四个英文全译本:翟理斯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宇文所安译本、王宏印译本,从诗题、诗文、诗风三方面对其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研究,进而考察得出《二十四诗品》英译的历时嬗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单一理解到整体解读的思维转变,从简单译介到详尽注译的阐释演变,从诗歌译本到诗论译本的译介嬗变。  相似文献   

16.
人们普遍认为是葛浩文率先将莫言介绍到英语世界。实际上,早在葛译《红高粱家族》问世前四年,中篇小说《红高粱》英译本即已在国内出版。本文基于对《红高粱》首个英译本出版过程和译本特点的分析,意在探究译本遇冷的原因及其给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1946—1996)是20世纪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三要素理论对学人的翻译研究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要素理论认为影响翻译活动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本文以三要素理论为基点分析林语堂的《大学》译本,探究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个要素对林语堂《大学》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周思源一、现实主义远不能概括《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红楼梦》的伟大艺术成就,归根结底是曹雪芹在创作方法上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并娴熟运用的结果。①学习《红楼梦》的创作经验,推动当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创作,自然不能不...  相似文献   

19.
1955年,上海越剧院编剧徐进以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精编压缩成剧本。贾宝玉的扮演者徐玉兰和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是搭档多年的著名演员,她们精湛细腻的表演使角色栩栩如生。1962年,这部戏拍摄成彩色影片广泛放映,更是深入人心。直到现在,一提起《红楼梦》,很多人会自然以徐玉兰和王文娟的扮相作为这两个人物的基本形象定位。80年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既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同时还是异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日文译本与中文译本的具体译文进行分析,基于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macher提出的自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概念,探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译本和日译本在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时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