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其所著的小说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每部作品宛如涓涓细流,清澈地流过,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男女形象。鉴于此,文章在分析《爱玛》独特的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作为18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作品极具鉴赏价值。本文以其作品《爱玛》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这部作品的文学创作特征,以期生动展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细腻笔法,探讨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爱情,一个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安娜和子君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国度,义无反顾地冲破封建腐朽的道德礼教樊篱,不惜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演绎了两个叛逆女性追求爱情,追求自身独立解放的相似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5.
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述了五桩不同的婚姻,反映出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及当地人民的个人价值取向,揭示出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及婚姻对人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奥斯汀认为美满的婚姻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有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这种婚姻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傲慢与偏见》,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同时也为简·奥斯丁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文坛奠定了重要地位。该著作不仅表达出作者自身的婚姻观,也进一步表达出了对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的不满。作者主要通过女性的视角,详细描写了四起婚姻中所出现的爱恨纠葛,同时也间接反映出了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该著作全文的语言以及创作风格都十分细腻,而且大量使用了反讽的写作手法,有非常强烈的批判性。全文所使用的词语都十分细腻精准,有助于读者对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二人台小戏流传的晋蒙陕冀地区,"串门"也叫"为朋友"、"打伙计"。包括婚外情和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二人台小戏里的"串门",既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被扭曲了的爱情生活和婚姻面貌,又表现了他们不断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也说明了民间的婚姻爱情价值观恰恰是对万恶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背叛。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地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与铁凝的《玫瑰门》呈现了传统中国和墨西哥两种不同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在两个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家庭中,家族女性之间看似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影响的命运。本文以作品中埃伦娜与司猗纹为例,探析同样是在风云变幻的革命背景下,女性在男权制与封建传统的压迫、生理与心理的压抑及婚姻与爱情不幸的处境下,通过各自的抉择体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进而探析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的深层缘由,并结合当下社会实际,探究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6):99-99
万俊人在2011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撰文指出,除了世俗化、市场化的环境影响之外,“三俗”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否与我们理论界的某些消极无为有关?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社会的主体意识形态和社会基本价值观念是否关注不够?我们甚至羞于或者怯于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道德价值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兮 《职业圈》2013,(10):68-6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曾经举办过一次“新婚恋时代——聆听你的故事,和王海钨、郭晓东共话情感世界”的活动。我有幸亲临了现场,目睹了郭晓东的风采,并亲耳聆听了王海鸽——这位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经典评论和解答,感触颇多。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穆斯林的葬礼》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穆斯林宗教教义文化的撞击中所迸发的心理结构对人性困顿与追求的领悟。在"家族长子"缺席的环境下,梁君璧践行着长女的身份、责任和义务,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梦寐以求的理想婚姻,以修身、持家、躬亲仁悌的品性维系家族。梁君璧作为穆斯林的传统女性,既成就了个体家庭的光辉,也造就了一串串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3.
董锋  许宝丹 《文化学刊》2009,(3):161-16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人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当代文学视角审视爱情审美观,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爱情的匮乏与泛滥:爱情神话的瓦解与凡俗婚恋的真容、文学审美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婚姻的失衡与动荡;喜忧参半的性解放;人性束缚的解禁,美好爱情的性化;当下女性爱情审美的主体意识倾向,等等。对当代文学爱情审美观的梳理和归纳,是文艺美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试图让神秘主义"澄明如白昼"、能够与科学与理性并行。其中阿加特与乌尔里希的爱情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途径。对乌尔里希来说,阿加特就是他的alter ego,即另一个自我。爱情是他体验神秘主义的载体、建立宗教性的千年王国之路,然而,兄妹恋这一有悖常理与道德、不合逻辑的爱情决定了这种尝试的徒然。  相似文献   

15.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16.
菲嫦 《职业圈》2014,(16):122-122
不可否认,爱情是美丽的,恋爱是美好的,婚姻是甜美的.然而,在时空经过不断向前翻越后的今日,在柴米油盐与鲜花红酒相伴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切似乎不再是那么如意.爱情开始变为伤情,恋爱开始变为错爱,婚姻也总是遭遇危机.男人和女人变得茫然与困惑,他们时常认为:自己明明在为对方考虑,为什么对方还会生气或者离开自己?这是因为他们忽略掉了一个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现代性意义。通过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的普适性价值和共通价值观念,探讨它们在人类基本需求和共同经验上的联系。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想、道德和美学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借鉴之处。同时,从历史的迷障和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普遍性价值。文章强调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真正批判性继承,建立在开放视域和整体导向中进行思想创新的道路。最后,文章指出了从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其现代性意义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广阔的视角和前瞻性深入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超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婚姻观符合人类的爱情本质,符合自然生物发展规律,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儒家的婚姻和家庭价值观是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曾多次谈到婚姻问题,可以发现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婚姻观,在我国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阿霞》是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在异国他乡邂逅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文学大师屠格涅夫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洞悉社会、深刻思考的结果,即使在爱情面前他也有一种穿透爱的本质的惊人能力。在他笔下,爱情是对人生最大的考验,是对品行、道德、性格、抱负的综合考验。当时的俄国正处在从贵族时期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转型的阶段,他将社会问题以一种爱情抉择的方式拷问主人公,他清楚地意识到逐渐没落的贵族阶级不能给出完美的答卷,这是时代的悲剧。所以,他的爱情故事大多以悲剧收尾,这也是社会现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甜牙》讲述了女间谍塞丽娜的故事,文本中充盈着时政与文学、女间谍与青年作家、善意的欺骗与真挚的爱情等情节,笔者意图站在人性伦理与道德情感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塞丽娜的一生。小说中改变塞丽娜一生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塞丽娜母亲、塞丽娜情人托尼·坎宁、甜牙资助对象汤姆·哈雷,笔者拟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对《甜牙》中人性的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