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奥波德被誉为"美国的先知"和"生态伦理之父"。在《沙乡年鉴》中,利氏提出的土地伦理从根上拓展了传统伦理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地位。利氏的土地伦理思想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土地共同体、土地健康、土地金字塔和生态良知等四个方面。本文结合《沙乡年鉴》,论析利氏的土地伦理思想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指出人在决策时往往都只看事物的经济价值,不看其生态价值。人类这种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的行为等于自掘坟墓。他在书中给予了批评,用"土地伦理"理念来解决生态失衡的问题,并明确了个体为生态群体可做的具体事情。  相似文献   

3.
郭伟  熊晓青 《现代语文》2008,(9):112-113
1935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教授,被称为“生态伦理之父”的利奥波德,在州河之畔的“沙乡”买下了一个因滥用而几乎沙漠化的农场。在这里,他带领家人种草植树,度过了无数个周末和假期。在体验荒野和修复土地的过程中,利奥波德写出了代表作《沙乡年鉴》,有力地证实了农场经历的意义和价值。高中语文读木选录的散文《大雁归来》即节选自这部备受称誉的名著。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此作一番抛砖引玉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学维度审视,在中外生态哲学界涌现许多警世醒人,引领时代思潮,并成为生态文明进程里程碑的环境伦理学经典文献。其中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流派中的相关文献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和《文化哲学》,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辛格的《动物解放》以及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和《环境伦理学》等堪称现代绿色经典文献,应该成为当代人类必读书目和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理论,分析研究琳达·霍根的《太阳风暴》这一力作,分别从土地伦理理论的三大方面:人与土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出发,探讨作品蕴含的伦理关系和生态危机,同时指出处在白人殖民者权利主导下的印第安民众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印第安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所做出的挣扎与努力,体现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对印第安人民的深切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上足了反思课,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回到人的本体,回到人与自然有多么重要。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一部可以让我们重返"大自然"的好书。美国环境史学家苏珊·福莱德认为:"这是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是利奥波德为一代人反映出了新的自然观和一个透视人与自然的新视角。"对于我们来说,最深切的感受莫过于它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孩子  相似文献   

8.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揭露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至上的思想所导致的土地和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及其恶果,警醒人类不要在利益的驱动下滥用土地、破坏资源,否则将遭受灭顶之灾,该小说是较早揭示土地和生态伦理的小说之一。本文运用生态伦理思想解析作品中反映的以土地和动物为代表的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揭示斯坦贝克的生态观和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追求。本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利奥波德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作为立足点,探讨人与自然同属土地共同体,将人类的伦理尺度拓展至自然界以及土地伦理原则等思想的合理性、独特性,并阐述了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野草在歌唱》描述了南非南罗德西亚农场穷苦白人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深刻的土地伦理观。小说展现了该农场上的人地关系与土地伦理选择,揭示了南非殖民地在物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人地矛盾与冲突以及实现人地共存的生态良知与启示。体现了莱辛对人与土地关系的伦理思考,对构建土地共同体的期待以及对生态良知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是环境保护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有人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的论证中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即包含着从“是”到“应当”、从生态学事实到伦理学价值的不恰当的定义和推理方式。然而,通过从目的论和道德情感对伦理推理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来看,“是”与“应当”的分离是近代以来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主体的结果,而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正是对这种主体主义的批判和疗治。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其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认真挖掘。不仅生态伦理的内涵蕴涵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也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还表现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农业不同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和作用,主要又体现在生态伦理思想能够推动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语文教学碎片化严重,学生对课文没有完整的文本概念,阅读仅仅是随意地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却没有完整的文本概念。真正的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热闹,而是落实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进文本,做到赏读兼顾。一、阅读,抒发内心情感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根据语境完善抒情的机会,也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像山那样思考》节选自美国环保先驱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面对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其土地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篇文章在彰显生态价值的同时要做到不  相似文献   

14.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山间夏日》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约翰.缪尔的一部独特的生态传记。文章运用细读法解读了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自然共同体理念。缪尔认为万物同属自然共同体,人类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上帝存在于荒野中。缪尔在荒野中发现了上帝的存在,认为荒野显现着人类的希望,回归和保护荒野理念。缪尔批评了人类对大自然和荒野的功利性利用,肯定自然中的万物都有其价值,在寻求生存之道的某些方面甚至要高于人类。缪尔的这些自然思想促进了19世纪美国生态思潮的发展,也为其晚期一系列保护荒野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生态哲学观点,从人类历史上生态文明发展的历程出发,对《古舟子咏》体现出的生态伦理演变做一个简单的剖析。《古舟子咏》这首诗歌取材于自然却远非对自然景物的直观临摹,体现出诗人对非人类生命实体的关注,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内涵。《古舟子咏》是柯氏自然观的具体化,它表现出的生态伦理思想极具启发性,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作品。这首诗歌赋予人们无限的思考空间去重新感知自然、审视自然,对自然更加敏感,继而产生敬重之情。  相似文献   

17.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体现了奥尼尔希望回归自然,重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超前的生态意识。其中,自然生态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毛猿》中人类在自然中的生态体验,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态伦理学批评理论为依据,剖析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大地三部曲》中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意识: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聚焦"土地"和最具中国国民代表性的农民,并将二者关系上升到生态伦理的层面,既突破了伦理文化传统,又对自然与人类的德行相参、和谐互动予以伦理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动物意象是玛丽安·摩尔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摩尔《一只水母》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剖析摩尔这一思想的个人性和社会性。同时,探究这一主题在当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等生态智慧。深人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