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逻辑与人们关系密切。语言同样是人们所不能缺少的,因为按照亚里士多德"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人是"有理性,能思维的动物","有理性"是逻辑方面的,"能思维"则是语言方面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用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作为人类所不能离的两个范畴,逻辑与语言二者有何关系?逻辑学与语言学二者之间又有何种关系?本文将结合中外学者对逻辑与语言的相关研究,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2.
赵荣荣 《文化学刊》2015,(2):111-115
以库切的《耻》为出发点,讨论动物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当代,动物解放运动兴起,其基本目标是为动物争取权利,具体做法是让人类替动物说话,从而赋予动物主体地位。这样做虽然能达到一些目的,但在伦理学层面仍存在问题。首先,语言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从根本上还是体现了人类的利益。其次,赋予动物主体地位反映了二元论思维的痼疾。这种思维定势中仍然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从根本上来说无益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放弃二元论,从"中间王国"出发来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涛 《文化学刊》2008,(3):10-15
"民间语言"又称"民俗语言"、"语言民俗"。从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史上的研究实践来看,民间语言主要指那些有着鲜明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话套语。常引起民俗学者注意的语言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两  相似文献   

4.
农舒淋 《职业圈》2008,(4):110-111
模糊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于言语交际和各种文体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文章试图对模糊语言在征婚启事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舒淋 《职业圈》2008,(5):110-111
模糊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于言语交际和各种文体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文章试图对模糊语言在征婚启事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0,(6):110-115
考察满语和锡伯语在辽宁地区的存在和使用情况,并查找导致二者在辽宁地区濒危或濒绝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让语言濒危问题不再仅仅是语言学家、语言学界关注的事情,而将其推到全社会的视野中,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和重视,以便聚集更大的力量,一同投入到这场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对二者的共时比较研究,也便于我们从二者的"同"与"不同"中更好地洞悉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语言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从而有的放矢,因"语"施"救",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抢救和保护满语就是在抢救和保护锡伯语,反之亦然,二者具有互相借鉴的意义。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协调。除了语言自身的因素外,濒危语言保护还要从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语言态度、政府角色的介入和支持、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重点把握。濒危语言的"保护方式"应该区分为保存和保护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于言语交际和各种文体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文章试图对模糊语言在征婚启事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4,(3):4
<正>由于国界线的改变、移民迁徙、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或政治、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同一种语言跨越国界,分布在两个或多个接壤或邻近的国家,经过长期使用和发展,有的国家的语言改变了原来的称呼,有的语言还保留原来的名称,有的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跨国语言使用者彼此之间日常沟通无大碍,从而形成了跨境语言现象。定义跨境语言强调"族体""接壤或邻近",旨在把跨境语言跟"移民语言""国际语言"及"跨境方言"等概念区别开来。我国的跨境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6年开始逐渐进入学者们关注的视  相似文献   

9.
正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唐·王维《听百舌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两鸟忽相逢,百日鸣不休(唐·韩愈《双鸟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鸟和其他动物相比,称得上是动物语言中的"方言学家"。据统计,鸟类的语言达27000种,每种鸟类还有自己的"方言"。百灵鸟可模仿多种鸟类、猫类、女婴啼哭声,鹦鹉、八哥可凭着气管分支处的呜肌发出与人类语言差不多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跨境而居的中国少数民族有33个。本文旨在描述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识别的少数民族及其语言,未涉及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未识别的族群及其语言。为了行文方便,同时参考国际同行的划分,我们管一个国家使用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非强势语言,叫"大语言";管使用人口在15万人或15万人以下的非强势语言,叫"小语言"。从跨境语言功能的强弱及使用人口的多少,将上述33种语言分为5类:(1)"内弱外强"类,即境内弱势,境外强势;(2)"内大外大"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大语言;(3)"内大外小"类,即境内大语言,境外小语言;(4)"内小外大"类,即境内小语言,境外大语言;(5)"内小外小"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小语言。  相似文献   

11.
陈岩 《文化学刊》2015,(2):126-129
语言具有表情达意、叙述事件的功能,但是不能说具有表情达意、叙述事件功能的都是语言。第一电影符号学花了十年的时间来自证其伪,得出电影语言并非是自然语言式的符号系统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所谓电影语言只是电影叙事工具的一种指称,事实上它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叙事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它具有语言的历史性和当下性。晚清以白话报为主要阵营的白话文写作作为语文改革运动,在推动言文合一、扩大白话的使用范围方面,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语言基础。在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规则崛起的背后,蕴含了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对中国语言现代性进程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建构和规范表述。白话文作为文学书写工具和文学表述方式,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捶打和磨砺,最终代替古文,最终取得了公认的官方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创作的《动物农场》(Animal Farm)以独到的艺术视角、犀利的创作笔锋、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和"文学与政治不可分"的文学观,用寓言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问题,解剖了战后存在的极权专制与人类的心理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大人物(老麦哲、斯诺鲍、拿破仑)的形象,并与现代社会中的从众心理和乱站队现象相结合,揭示出现代社会"守脑如玉"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为自己的头脑发声。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语言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为广告内容中最重要的载体——广告语言,其必然被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总结出广告语言创作的三大技巧:注重语言技巧和修辞技巧的结合;广告语言要实事求是;广告语言要"接地气"。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交际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得以实现。国际化的环境中,不同文化群体在获得更多交流机会的同时,语言交际的不顺畅更加凸显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本文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特性及其分类等方面来分析概述非言语交际,并结合实例探讨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以突出非语言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再提两岸语言微观对比研究问题,把微观的层次从词推进到语素和义素,并进行了实证性的初步研究示例,语素层面有"案"及由它构成的一组词;义素层面有"乡亲"和"表扬"等。最后从语言资源观下的两岸语言微观对比研究,微观对比与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以及微观对比研究会带来什么等三个方面讨论了这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言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播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语言学还是传播学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对象来研究。对于语言的认识有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工具说,有从科学角度着眼的符号说。然而传统和主流的研究很少把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自身对于传播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出发,语言作为语境的一个因素具有着主动施加影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有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语言学家博厄斯和萨丕尔也未能就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答案。语言不仅是文化的基本方面之一,更是人类思考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关键工具。它构成了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文化又通过社会和历史进程对语言产生影响,并提供了使用和解释语言的背景。语言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看世界的视角产生变化。语言、思维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能够明确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来源和思维的本质之前,三者处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状态下,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认知,构成了人类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开展思维活动的工具。人权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话题,人权的普遍性要求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国虽早就明确指出公安执法工作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但有关人权保障的规定仅流于表面,并没有在具体执行上做出详细的规定。本文从语言运用中的人权侵犯现象出发,提出如何提高公安执法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旨在从公安执法人员的语言运用方面找到人权保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