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旗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性的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角透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的思想,追溯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并从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黄楠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反思三方面爬梳黄楠森的文化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衡论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地位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方针的确立,为新时代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56个民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  相似文献   

4.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3,(2):1-1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最早介绍并研究罗素、罗曼罗兰等哲学思想的著名哲学家。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先生一生学术成就非凡。他学贯古今,融辩证唯物论、西方哲学逻辑解析法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于一体。他丰富、发展了中国哲学。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提炼出一套适合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5.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和探索世界科学的理论,其内容的中国化有现实基础,也是迫切之需。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坚持正确的路径和价值选择,在回归内容最本真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6.
葛兰西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意识形态可以转化为像物质力量一样强大的一种道德和哲学的领导权力,在斗争中继续发挥作用。"文化领导权"这一由葛兰西最早明确并加以阐述的理论发展到今天,在面对全球化和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威胁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和谐文化观。其中和谐思想始终贯彻在各个发展阶段,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而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人民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意蕴,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饱含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新的发展阶段,更要坚定人民立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的深刻探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指导地位,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路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信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4):149-149
张雷声、王炳权在《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7期撰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的学者强调,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刑事错案研究工作已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刑事错案研究的概念与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在刑事错案研究中的体现,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刑事错案研究的指导作用和制约作用,旨在从哲学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对其展开剖析,将刑事错案回归其社会现象本质。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中首次把宗教学列为11个需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宗教学在"国家学科分类"里早已是"一级学科",但在"高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里却迟迟难以升格,这显然与我国教育界对宗教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高校宗教学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关。鉴此,在充分论证高校宗教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着重阐发了加强我国高校宗教学建设的"三大着力点",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扎根并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宗教学建设的国际学术视野。本文最后一部分论及的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探索经验,或许也对推进我国高校的宗教学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理念,既为我国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也为农村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振兴乡村文  相似文献   

15.
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等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可以拉近"四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区缩影。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红色文化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几种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努力学好"四史",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6.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从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发展方式、发展目的等五个层面厘清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统领着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  相似文献   

17.
胡德宁 《文化学刊》2015,(4):163-165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兴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借鉴世界各国积极正面的文化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王玉平 《文化学刊》2015,(3):170-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稳定器"、社会的"方向盘"和民族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两者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实践证明两者能够紧密结合,两者之间结合创新的诸多表现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黄楠森先生在今年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的误解和歪曲,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复辟。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时,批判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哲学原则,创立了自己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原则的新现实世界观。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作指导,排除辩证唯物主义旧哲学世界观的干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应当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呢,还是应当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解决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黄楠森先生在近年发表的多篇文章里不仅顽固地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旧哲学自然观),而且坚决否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与他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取向完全相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哲学世界观和旧哲学的复辟,完全认同和坚决支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建议国家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南,依据马克思原著文本的哲学话语言系统,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