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针对较有影响的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三位学术前辈关于新闻定义的观点进行了再讨论,分析其中值得借鉴与尚有欠缺之处,并提出了新闻定义中的受众本位观问题和强调"过程性"的定义思维,最终在有理有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定义:"新闻是及时公开报道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受众应知而未知或欲知而未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原生态问题新闻事实,它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矛盾、疑难以及消极的信息。问题新闻具有矛盾性、失调性、震撼性、疑惑性、兼容性、负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时评”的定义“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文”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者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意见、新观点、新见解本身就是新闻,是可以独立于新闻报道之外的“新闻”,并不是新闻报道的附属品或副产品。《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美〉M·埃默里、E·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力度加大,必然要伴生出一些特定的现象和问题,对这些热点的关注和引导,已成为近年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功能和任务。然而随着热点报道的普及深入,也出现了一种滋生物——炒新闻。从理论上讲,社会热点报道与炒新闻是两个含义迥异的概念:社会热点报道是指新闻媒介对广大受众共同关心并急于了解的事实或问题所作的及时报道;炒新闻是一些人利用传媒工具将一些本不应引起轰动的事件或人物通过人为的“炒”作,甚至搞“地毯式”轰炸的方式来引起受众关注。现实中,媒介将一个个社会聚焦点投射给受众的同时,也把一些不冷不热的事件或人物翻炒后一并“奉献”到受众面前,从而使受众在迷惑中将社会热点报道与炒新闻划上了等号。为了使新闻能正确地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本文拟对这两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作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5.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原生态问题新闻事实 ,它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矛盾、疑难以及消极的信息。问题新闻具有矛盾性、失调性、震撼性、疑惑性、兼容性、负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素质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现状讨论了政治教育中的目标递进层次,即“知”、“用”、“做”,并对政治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新闻链接”原本是网络新闻使用的编辑方式,纸质媒体——报纸将这种编辑方式“为我所用”后.使厚报时代的报纸在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新闻链接”使知识资讯具有了新闻效应,同时使“旧闻”具有了当下时效性,更是新闻受众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评论见解获得了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元1508年,王阳明先生于贵州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道。次年,阳明又于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孔子到王阳明的2000年间,中国古代认识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论争,经历了不断发展的曲折变化过程,不论是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无不对此作了详尽而艰辛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个认识发展的逻辑“圆圈”,而每一周期,都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层次,并不断增加着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真理性颗粒。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哲学体系的人,他除了对当时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天人之辨,提出了关于天命论的传统主张外,…  相似文献   

10.
从央视的新闻节目陆续改头换面至今,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逐渐占据了大半荧屏。从一开始的初露端倪到现如今的大展拳脚,民生新闻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生力军。而"民生"二字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将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形态,得出应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相似文献   

11.
首先厘清受众的中心地位与受众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受众勿庸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从新闻的本质、新闻本、新闻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等新闻学基本范畴的角度,考察隐含其中的受众主体性;第三分析了受众主体性迷失的几种原因和表现,作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主体性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怎样提高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广东教育》2008,(7):4-6
一年一度的高考“状元”又出炉了,自然,又是一轮全方位的媒体炒作,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提高报纸杂志的发行量、网站的点击率或者电视的收视率。但是喧闹过后,除了一些夸张或不切实际的喧哗之外,究竟留给受众多少有启发性的东西,那可能是个未知之数。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指出,关于汉语量词“个化”的问题,早在50年代开始就被提出来讨论,但迄今为止,尚未见过量词“个化”的明确的定义。那么,是否存在汉语量词的“个化”现象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语言主要受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所谓“言为心声”。然而作为新闻语言所承载的传播者的“思维”并不可凭空想象,而要受到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从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就是:事实-〉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  相似文献   

15.
《广州日报》树立符合时代进步的新理念 ,改变了新闻报道居高临下的形象。内容上贴近受众的需要 ,报道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评述受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反映平民的生活与情感。形式上贴近受众的喜好 ,吸引受众参与 ,强化传受互动 ,采用受众喜爱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平民情结。  相似文献   

16.
本在李晓琪(1994)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相似文献   

17.
先请看以下几个例句:①而我们这位故事的主人公却是管文化学术事业的官员,动辄就写别字念别字……(《今晚报》1999.11.3,转引自《语文知识》2003年第1期)②始皇一向“乐以刑杀为威”,人民稍有反抗,动辄便“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以至“鼻盈累,断足盈车,去势成丘”。(渔翁《始皇功过再“商量”》,《杂文报》2003.3.25)③我以为,“新闻是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一个4岁小朋友加入了国家级协会,争相报道实属寻常之举,是新闻规律使然。“音协里出了少儿会员”,这就是“卖点”,报道并不是“哗众取宠地作秀”。不要动辄…  相似文献   

18.
也谈“单位圆定义法”与“终边坐标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一个“标准”,多种教材是本次课改的特色,所以也就有了针对某些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处理方式的“孰优孰劣”问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采用不同的定义方式便是其中之一.笔者在“中国知网”(1997~2009)上以“单位圆”或“三角函数定义”为主题词,搜索到20多篇与中学教材中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有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轨迹问题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常见的求轨迹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坐标法、定义法、参数法、复数法等.本文着重讨论巧用方程思想和化归思想来分析和解决一类轨迹问题。在一个轨迹问题中,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点,如果要求轨迹的动点(未知动点)随着其他动点(已知动点)的变动而变动,我们可将己知动点和未知动点的坐标一一设出,并且列出动点坐标所满足的关系式,既而利用方程思想,设法消去己知动点的坐标,最后得到未知动点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词类”辨     
在“词类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语言学家们远未达成一致,许多关于词类问题的分歧和纷争也都由此开始.因此,厘清内涵含混、指称不一致的术语定义是词类问题讨论前应该具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许多词类的讨论论而未果的原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句法、形态和语义这些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联系,有着一定的成规则成体系的关联或对应关系,因此从任何一个视角出发看待词类划分都可能会有一些有意义的发现.虽然多视角的词类分析并非没有可能,但相形之下,从句法角度来看词类的区分是若干视角中最为稳妥和可靠的一种.这也是西方语言学传统中词源学意义上的“词类”原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